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也在1963年研制成平面管,同時有多家單位也在研制平面管。緊接著,中國多家研究單位于1965年分別研制出集成電路,有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簡稱13所)、北京市無線電技術研究所(簡稱沙河器件所)等,而在1965年12月份,13所首先在產品鑒定會上鑒定了一種采用介質隔離的DTL型數字電路。
在研究單位之后,工廠在生產平面型晶體管的基礎上也自行研制集成電路。北方為北京電子管廠(774廠),南方為上海元件五廠,后者在1966年底召開了產品鑒定會,鑒定了一種采用國際上通用的PN結隔離技術的TTL型數字電路。
由此看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起步階段,中國距美國只有4~7年時間差距,相差并不是很遠。
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之間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差距開始拉大。
整個七十年代,中國只能自力更生地生產各種小規模集成電路(包括數字電路和線性電路)供應各工業部門和科學院各研究所研制和生產各種電子整機使用,包括工業應用和國防軍工需求。
直到1978年,上海的878廠才建成中國第一條2英寸線,滯后世界12年,1980年建成中國第一條3英寸線,滯后世界8年。
而在計算機芯片領域,中國更是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并沒有將計算機芯片單獨列出來發展,而是將其作為整個計算機產業鏈中的普通一環。
即每研制一款計算機,中國就會同步研發一款芯片與之配套。
這樣一來,一方面,造成了研發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由于那個年代計算機產量不高,對芯片需求有限,因此拖累了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八十年代,中國開始由自力更生轉向技術引進。
然而無論是742廠,還是后來的華越公司,發展都并不成功。
到了八十年代末,當時中國電子報辟出專欄討論:中國集成電路何處去?
在專家、教授和政府主管官員廣泛發表文章討論之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開始走向中外合資,于是就有了908工程和909工程。
機械電子工業部于1990年2月從各單位抽調人員集中編寫1微米集成電路項目建議材料,于當年8月份立項,命名為“908工程”。
908工程由剛成立不久的華晶集團公司承擔建設。
但是由于項目審批和資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底才建成,前后歷時8年之久。
華晶公司從美國朗訊公司引進一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流通0.9微米CMOS工藝2個產品,到1998年1月才通過對外合同驗收,比美國遲滯13年。
909工程則是由電子工業部于1995年提出,準備投資100億元建設一條8英寸0.5微米的芯片大生產線。
由華虹微電子公司于日本電氣公司NEC合資,1999年2月23日909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建成正式投片。這是中國第一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滯后世界11年。
……
實質上,這些嘗試之所以不成功,與集成電路產業高資本、高技術、高人才門檻存在著很大的關系。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想要花小錢辦大事,基本不可能。
許柏青雖然不是搞半導體的,但身為一名凝聚態物理學家,對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當下的困境心知肚明。
別的不說,單單當下,中國開設微電子專業的高校都沒有多少所,每年的畢業生不過兩三百人,這還包括選擇出國的。
如此薄弱的人才儲備,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怎么可能發展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