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行政上,關稅上的保護,根本沒有能力同國際巨頭競爭。
人家的東西打垮你的民族產業輕而易舉。
于是到了2004年,鐵道部搞高鐵引進的時候,已經學乖了的中國玩了一手經典的三國殺。
當時鐵道部委托中技國際招標公司為鐵路第六次大提速進行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招標公告明確投標企業必須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合法注冊的,具備鐵路動車組制造能力,并獲得擁有成熟的時速200公里鐵路動車組設計和制造技術的國外合作方技術支持的中國制造企業(含中外合資企業)”。
這段話比較繞,通俗解釋一下,就是兩個意思:第一,投標企業必須是中國企業,西門子、龐巴迪、阿爾斯通以及日本高鐵制造企業本來想直接參與投標,這一條件將它們擋在了門外。
第二,中國的企業也不能隨便投,必須有擁有成熟技術的國外企業的支持,這一下又把“中華之星”、“藍箭”等國產動車組擋在了門外,因為鐵道部的真正目標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此外,鐵道部只指定了兩家企業能夠技術引進,一家是南車集團的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北車的長春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這被稱為“戰略買家”。
鐵道部還要求,投標前國外廠商必須與中國國內機車車輛企業簽訂完善的技術轉讓合同,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取消投標資格。
更狠的是,鐵道部還設置了一個考核環節,叫作“技術轉讓實施評價”,考察對象是中國投標企業,裁判是鐵道部成立的動車組聯合辦公室,簡稱“動聯辦”。
雖然你中標了,但鐵道部先不付錢,然后國外企業作為老師要向國內企業傳授技藝,動聯辦不考核國外企業教得怎么樣,它只考察國內企業學得怎么樣,只要是國內企業沒有學好,他就不付錢。
實話說這個規定有點太霸道了,國外企業不但要全心教,還怕遇到笨學生,因為即便他全心教,碰到笨學生學不好,他的錢一樣打水漂。
于是,借助龐大的國內市場,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非但完成了高鐵自主化、國產化的工作,更是在技術上完成了對昔日老師的超越,將其打入海外市場,使之成為了中國制造一張亮眼的名片。
甚至在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這種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上(高鐵核心器件),中國也完成了國產化,并且將其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在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與新能源裝備等領域。
類似的一幕也同樣發生在液晶顯示屏產業、超級計算機產業、手機產業、盾構機等產業領域,可以說后世中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這些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脫離不了關系。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想要憑借中國當前的工業基礎對西方國家完成彎道超車,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芯片領域,不管是人才儲備,還是資金密集度,都遠遠比不上西方企業。
唯一的發展道路就是慢慢茍,一步步積累技術。
等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互聯網產業規模也開始起來的時候,才是龐學林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
龐學林和倪光南一邊吃,一邊天南海北地聊著。
從IC產業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國內的學術**聊到產業界的一些八卦軼事。
等到倪光南喝得有些暈暈乎乎的時候,龐學林才忽然出聲道:“倪工,有興趣來星環科技嗎?我們準備搞視頻解碼芯片以及顯卡芯片,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帶頭人,我覺得您很適合這個職位。”
倪光南微微一怔,微醺之下,酒瞬間醒了大半。
倪光南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龐總,我相信你的眼光和能力,不過我現在在聯想待得好好的,而且我們接下來也有CPU的研發計劃,你的好意我還是心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