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威的股份?”龐學林微微一愣,有些吃驚道:“我記得華威是員工持股的吧?”
任正斐點了點頭,說道:“我和公司的管理層都商量過了,我們都希望你能參股華威,并且稀釋出部分股份給你,當然,這個股份必須按照市場價購買。”
龐學林沉吟片刻,出聲道:“你們愿意給多少?”
任正斐伸出一個巴掌,說道:“百分之五!”
龐學林眨了眨眼,有些驚訝道:“任總,這樣的話我的股份恐怕要比你多出不少了!”
任正斐點了點頭,微笑道:“我持有的華威股份為4.8%,假如你愿意加入進來,我愿意將自己的股份降為3.8%,你將成為華威最大的私人股東!”
龐學林臉上閃過一絲驚容,第一次為任正斐的氣魄感到震撼。
從某種意義上說,華威并不是傳統的資本企業,無論是公司的股權結構還是管理模式,都與資本社會中的企業迥異。
1990年,任正斐在公司內部第一次提出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
當時參股的價格為每股10元,以稅后利潤的15%作為股權分紅。
那時,華為員工的薪酬由工資、獎金和股票分紅組成,這三部分數量幾乎相當。
其中股票是在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進行派發,一般用員工的年度獎金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幫助員工獲得銀行貸款購買股權。
華威采取這種方式融資,一方面減少了公司現金流風險,另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穩住了創業團隊。
后來華威又通過幾次改革,將股權向核心層傾斜,即骨干員工獲得配股額度大大超過普通員工。
與此同時,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華威還有意識地稀釋大股東的股權,擴大員工的持股范圍和持股比例,增加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
特別是1995年-1998年期間制定的華威基本法,更是奠定了華威崛起的基礎。
比如華威基本法中認定:
“我們認為,勞動、知識、企業家和資本創造了公司的全部價值。”
“我們是用轉化為資本這種形式,使勞動、知識以及企業家的管理和風險的累積貢獻得到體現和報償;利用股權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堅力量和保持對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續成長。”
這種可以說是開創性的認知,使得華威與其他普通的企業產生了本質的區別。
比如華威內部存在雙向晉升通道。
眾所周知,技術和管理屬于兩個領域,一個人往往不能同時成為管理和技術專業人才,但是兩個職位工資待遇的差別,會直接影響科研技術人員的努力程度。為了解決了這一困境,華威設計了任職資格雙向晉升通道。
新員工首先從基層業務人員做起,然后上升為骨干,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管理人員或者技術專家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
在達到高級職稱之前,基層管理者和核心骨干之間,中層管理者與專家之間的工資相同,同時兩個職位之間還可以相互轉換。
而到了高級管理者和資深專家的職位時,管理者的職位和專家的職位不能改變,管理者的發展方向是職業經理人,而資深專家的職業是專業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