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5日。
深城機場。
龐學林和劉琦一同站在旅客出口處,遠遠便看著倪光南和一名六十來歲的老太太帶著十來個年紀不一的男女走了出來。
老太太打扮素雅,雖然已經六十多了,皮膚白皙,面容精致,但眉眼間依稀能看出年輕時候的風采。
龐學林主動迎了上去:“倪總,歡迎來到深城,這位是?”
龐學林目光轉向倪光南身旁的老太太。
倪光南笑著說道“龐總,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中科院的夏培肅院士,聽說你準備搞海思半導體,她這次專門過來看看。”
“夏院士,您好!”
龐學林和夏培肅握了握手,微笑道。
事實上早在倪光南出聲介紹之前,龐學林就隱約猜出了對方的身份。
夏培素,中科院院士,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人,號稱中國電子計算機之母,更是這個年代極為罕見的女性計算機專家。
1958年,她負責設計研制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這是中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用事實和行動證明了當時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設計和研制自己的計算機。
她提出使計算機大幅度提高運算速度的最大時間差流水線原理,大大縮短了流水線計算機的時鐘周期。
此外,她還有效地解決了大型計算機中的高速信號傳輸時出現的波形畸變問題。
此項研究成果為國內多個研制大型高速計算機的單位所采用或參考。她也據此為自己后來負責設計研制的多臺高性能計算機制定了具體的工程設計規范,取得了很好的信號傳輸效果。
她負責研制成功高速陣列處理機150-AP,150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100萬次/秒,而150-AP的運算速度達到了1400萬次/秒,用低成本實現運算速度高于美國當時對中國禁運的同類產品的運算速度,在國際上受到了巨大關注,為中國石油勘探作出了重大貢獻。
她主持功能分布式計算機系統,領導團隊研制成功了GF10系列計算機,使該方向后來成為計算所一段時間內的研究重點。
此外,她還創辦了在中國計算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學報》和對國外發行的《JournalofCputerSdTeology》;主持編寫《英漢計算機辭典》等。
在后世,夏培肅院士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在計算機領域擁有崇高的地位。
“龐總,你好!”
夏培肅的目光有些審視地看著龐學林。
她聽說過很多關于這個年輕人的傳聞,什么天才少年,最年輕的首富,青年企業家。
但最吸引夏培肅的,是龐學林撰寫的那篇關于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發展綱要的論文。
那篇論文對整個ICT產業高屋建瓴的闡述,給人一種破開時空,看透未來迷霧的夢幻感覺。
正因為如此,夏培肅對龐學林起了很大的興趣。
只可惜等她想要找龐學林聊聊的時候,才知道龐學林去了美國。
這一拖,就過去了將近半年時間。
這次她意外從倪光南口中得知,龐學林將會在深城成立海思半導體,并且邀請倪光南和他的團隊入駐,她一時興起,也跟著一同過來。
龐學林和夏培肅寒暄了幾句,接著,倪光南先是給龐學林介紹了一下他自己從聯想帶出的團隊成員。
這些人都是倪光南想辦法從中科院以及各個高校挖過來的微電子領域的人才,大多名聲不顯,不過龐學林也沒指望從這些人中找到幾位后世的大佬。
畢竟這個時代算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自己介入,中國至少還要摸索好多年,經歷過多次挫折以后,才會在2010年以后慢慢步入正軌。
倒是夏培肅帶來的那兩名學生,吸引了龐學林的注意。
其中一位赫然就是后世龍芯之父胡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