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利用源極加正電壓擦除,因此各單元的源極聯在一起,這樣,快擦存儲器不能按字節擦除,而是全片或分塊擦除。
相比于第一種NOR閃存。
第二種閃存稱為NAND閃存。
它由日立公司于1989年研制,并被認為是NOR閃存的理想替代者。
NAND閃存的寫周期比NOR閃存短90%,它的保存與刪除處理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NAND的存儲單元只有NOR的一半,在更小的存儲空間中NAND獲得了更好的性能。
NOR型與NAND型閃存的區別很大。
打個比方說,NOR型閃存更像是內存,有獨立的地址線和數據線,但價格比較貴,容量比較小。
而NAND型更像硬盤,地址線和數據線是共用的I/O線,類似硬盤的所有信息都通過一條硬盤線傳送一般,而且NAND型與NOR型閃存相比,成本要低一些,而容量大得多。
因此,NOR型閃存比較適合頻繁隨機讀寫的場合,通常用于存儲程序代碼并直接在閃存內運行,手機就是使用NOR型閃存的大戶,所以手機的“內存”容量通常不大;NAND型閃存主要用來存儲資料,如閃存盤、數碼存儲卡都是用NAND型閃存。
夏培肅皺眉道:“龐總,我印象中,閃存的市場現在并不大吧,應用范圍也很窄,而且技術主要掌握在三星、日立、英特爾等大廠手里,搞這個能賺到錢嗎?”
龐學林笑了起來,說道:“夏院士,您放心好了,閃存市場恐怕比你想像得要大很多!有些東西涉及商業機密,我暫時沒辦法向您透露,但我敢保證,單單一個閃存,就足以讓海思半導體吃得盆滿缽滿。
夏培肅和倪光南對視一眼,對龐學林的自信有些吃驚。
龐學林卻沒有在意這兩位大佬的想法,他完全不擔心閃存的問題。
不說后世的手機內存,單單四年后將要出現的U盤,就足以支撐起海思半導體的發展。
在世界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存儲設備一直都是計算機發展的關鍵,最早計算機是沒有存儲設備的,用的是卡紙,然后換成了磁帶,在往后終于有了存儲設備的出現這就是軟盤,比較常見的是3.5英寸軟盤,也就是俗稱的A盤,再往后終于有了光盤,無論是還是DVDROM光盤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范圍之內都是最常見的存儲設備。
但是,光盤一次性使用的特點也讓大家詬病不已。
終于到了1998年,U盤出現了,U盤由于其容量較大,可以反復使用,隨意插拔,讓其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移動存儲設備,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二三十年代都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移動數據傳輸方式。
U盤最早源自于中國的朗科科技,這項成果也被視為在計算機存儲領域二十年來唯一屬于中國人的原創性發明專利成果。
然而,朗科是擁有“U盤”的專利,但不是擁有USB閃存或者USB存儲器的專利。
正因為如此,在現實世界,朗科雖然通過專利官司,每年都能獲得幾千萬的營收,但并沒有發展起來。
一直到龐學林進入中國太陽世界之前,朗科依舊靠著打專利官司和租房子賺錢,對一家科技公司而言,完全是一種侮辱。
所以龐學林也不打算將U盤專利留給未來的朗科了。
就在幾個月前,龐學林已經在美國通過斯高柏公司提出了USB專利的申請。
USB接口是外圍設備與計算機主機相連最常見的接口之一。
除開USB接口外,還有如并行總線等接口等。
然而USB接口卻有個極大的優點使得它在這個領域非常的普及,那就是具有這種接口的設備可以在電腦上即插即用(即插即用有時也叫熱插撥)。
電腦開機的時候要先開外圍設備再開主機電源,而關機時候的順序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