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一號的太陽帆面積高達十萬平方公里,在四光年的漫漫征途中,總會遭遇星際塵埃以及可能存在的隕石群。
雖然納米鏡膜本身的強度很高,但總會出現意外破損情況。
在航行日志中,就記錄了幾次由前四位蘇醒者執行的維修情況。
總的來說,方舟一號的狀況良好,即便發生過一些意外的碰撞或者損傷,也在系統冗余范圍內,基本上沒有超出啟程時的預料。
看完航行日志,接下來,龐學林將注意力放在了通信記錄上面。
方舟一號太陽帆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使之成為了一個天然的超級天線,也使得方舟一號與地球之間進行超遠距離通信成為可能。
過去三十年時間,方舟一號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和地球上進行一次通訊。
一開始,這樣的通訊時延很短,幾小時就能往返傳輸一次。
漸漸地,這種通訊開始延長到幾天,幾個月。
到現在,地球上的消息發出去以后,至少要等八年時間,才能收到方舟一號的反饋。
龐學林先是大概查閱了一下官方的通訊信息。
與航天部門的通信信息乏善可陳。
大多都是飛船穿越宇宙空間時所記錄到的航道信息。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全新的發現。
比如最重大的發現莫過于方舟一號在穿越柯伊伯帶的時候,發現了一顆質量比天王星稍小的冰巨星。
這顆冰巨星的公轉周期超過一千年,距離太陽超過三百個天文單位,被科學界認為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讓龐學林也有些吃驚。
所謂的柯伊伯帶,最早由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杰拉德·柯伊伯提出,他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個由冰物質運行的帶狀區域,為了紀念柯伊伯的發現,這個區域被命名為“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圍繞太陽的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冰環,從海王星軌道的30到55AU(天文單位)處延伸。最遠可以達到一千個天文單位以上。
柯伊伯帶內有成千上萬個大于100公里(62英里)的冰體,估計有一萬億顆或更多的彗星,短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不到200年)大多起源于柯伊伯帶。
科學家此前就發現,柯伊伯帶那一些天體的運轉軌道與計算不符,由此猜測,在柯伊伯帶內部存在一個大引力天體,從而影響了柯伊伯帶內部分天體的運轉軌道。。
方舟一號的這次發現,算是有了實錘。
除了在柯伊伯帶的這一大發現外,方舟一號還大概測算出了太陽系奧爾特星云的直徑。
也讓人類天文學家對于太陽系的起源、演化等過程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認知。
官方通訊大多都是這些科學數據的交流,剩下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私人通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