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天,龐學林和慕青青都會有新的發現。
比鄰星的實際直徑僅為太陽的七分之一,質量相當于木星的一百五十倍,而它的壽命卻是太陽的好幾倍,高達八百多億年。
在銀河系,有將近四分之三的恒星都是這種紅矮星。
由于體積和亮度的原因,長期以來,很少有天文學家投身到紅矮星的科學研究中。幾十年來,科學家認為紅矮星附近根本不可能有智慧生命。
原因很簡單,假如紅矮星周圍有行星圍繞,也會由于它們之間相距過近,行星完全被紅矮星“鎖定”,就如同月球被地球鎖定一樣。行星將只有一面向著它的“太陽”,也就是紅矮星,而另一面永遠處于黑暗之中。
因此,這個行星上將出現極端惡劣的環境,在黑夜的一面任何大氣氣體都將被凍住,白晝的一面卻完全暴露在恒星射線的照射之下。
難以想像,這樣的行星環境會有生命存活,于是,紅矮星幾乎毫無爭議地被排除在地外生命探索目標的名單外。
當然,也有人認為,紅矮星上的核聚變很緩慢,這使它們的壽命非常長,可以保持幾十億年甚至更長久的穩定狀態,這對周圍行星上的生命發展是有利的。
與之相比,太陽大約只能再支持地球生命50億年,此后將膨脹變成紅巨星,把地球烤焦并吞噬。
只是遺憾的是,龐學林和慕青青雖然通過望遠鏡觀測到了比鄰星周圍存在三顆行星,但這三顆行星基本上可以確定不存在生命。
其中距離比鄰星最近的一個行星,和比鄰星之間僅有五百萬公里,在這樣的距離下,行星的一面基本上被潮汐力徹底鎖定了。
這顆星球向陽面溫度超過了五百開爾文,被陰面溫度卻只有數十開爾文,這顆星球荒寂地如同太陽系中的水星一般,沒有大氣層,沒有水,也沒有任何生命的存在。
而第二顆行星,處于比鄰星的宜居帶內。
這顆行星雖然有大氣層,但大氣壓力僅相當于地球的千分之三,而且觀測表明,這顆新球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分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另一個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顯然,這樣的世界,同樣沒有生命的存在。
而第三顆行星,則是一顆冰巨星,距離比鄰星超過一個天文單位,除了能夠觀測到表面的風暴,其他一無所獲。
一個月后,方舟一號最終在距離比鄰星兩個天文單位外的地方掠過了比鄰星。
即使在這樣一個距離上,比鄰星在兩人的眼中,也只是一個乒乓球大小的暗紅色火球,給漆黑的夜空染上了一層別樣的霞光。
掠過比鄰星后,接下來還得兩年時間才能抵達半人馬座α這段日子,生活就枯燥許多了。
飛船內該維修的故障也都維修了,每天的觀測數據也乏善可陳,完全可以交由飛船計算機自動記錄,然后通過龐大的天線發往地球。
不過龐學林和慕青青倒也并不失落,兩人反而很享受現在的時光。
進入中國太陽世界這么多年,龐學林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賺錢以及產業發展上,根本沒多少時間去搞科研。
荒廢了這么多年的主業,這一次,龐學終于有時間好好搞一搞學術研究,他有種樂在其中感覺。
至于慕青青,能夠陪伴在龐學林身邊,對她而言就是最大的滿足了。
每天朝夕相處,偶爾做做有益身心健康又能促進感情的運動,兩人都覺得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