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江城后,龐學林的生活再次變得平靜下來。
偶爾去江城大學或者西湖大學上上課,和曹源、李長青他們討論一下超導128材料的工業化生產方案,剩下的時間,龐學林將注意力放在了N-S方程存在性與光滑性的研究上。
如今超導材料問題已經解決,可控核聚變領域,就剩下超大功率激光器、超高溫等離子流體控制這兩大技術難關了。
高強度的抗輻照材料龐學林倒不擔心,他決定一步到位采用氦核聚變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中子的產生。
因此,目前國內核裂變反應堆所生產的抗輻照材料完全能夠滿足氦核聚變反應堆的需求。
剩下的,超大功率激光器制造,這個項目主要交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負責推動。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激光器的發明,為如何將物質加熱到極高能量這一問題打開了一條門縫。
最早是蘇聯專家開始考慮使用激光加熱核聚變的原料,因為該方法能量大,而且無需與被加熱物質接觸,簡單理解就是類似于拿陽光聚焦之后點燃木屑。
但是單個激光器的能量太低,所以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將多個激光器的能量聚焦于同一點。
該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困難。
因為必須保證在短暫的加熱時間內,被加熱物體的所有方向受熱均勻,一致向球心坍縮(簡單理解就是將被加熱物質想象成一個足球,如果想要擠壓足球內部的空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四面八方一起用力,使其體積被壓縮。如果僅僅從兩個方向使勁,則足球會變形,足球內部的空氣被擠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這不僅需要每個激光器對準的方向控制地異常精確,也需要在這一極短的時間內每個激光器的能量大小需要嚴格控制。
目前在該領域美國的研究進展是最快的,其國家點火裝置(NIF)目前正在實驗將192個激光器聚焦于同一點,包含192束激光,輸出1.8MJ紫外激光。
與NIF裝置規模相當的激光驅動器是法國的LMJ激光裝置,設計包含240束激光,輸出1.8MJ紫外激光。
而在這一領域,中國同樣投入了巨額的資金進行研究。
這就是中國的“神光”計劃。
20世紀60年代隨著激光的出現,科學家提出了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科學思想。
1964年,王淦昌院士提出了研究激光聚變的倡議,國內正式啟動“神光”計劃。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攻關,上海光機和長春光機都是協作單位。
1985年,神光Ⅰ裝置建成并投入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