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附近所檢測到的中微子大多來源于太陽。
事實上,地球面向太陽的區域每秒鐘在每平方厘米上都會穿過大約650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人們現在認識到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會在不同味間振蕩,比如β衰變中產生的電中微子可能在檢測時會變為μ中微子或τ中微子。
這一現象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且不同味的中微子的質量也是不同的。
依據現在宇宙學探測的數據,三種味的中微子質量之和小于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
進一步研究發現,具有確定質量的中微子(即質量本征態)m1、m2、m3,它們與味道本征態——電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并不一一對應。
例如,具有確定質量的m1可以看成是由三種味道的中微子按某種比例組合而成,而具有確定味道的電子中微子也是由三種不同質量的中微子組合而成。
正是這種混合導致了中微子振蕩。
三代中微子的振蕩可由6個參數描述,包括二個質量平方差,三個混合角和一個CP破壞相角。
太陽中微子實驗測得了m2^2-m1^2=7.5×10-5eV^2和混合角大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m3^2-m2^2|=2.4×10^-3eV^2和sin^2β23≈1。
現實世界中,由中科院院士王一芳主導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測得了最后一個混合角在《鯨歌》世界中,人類已經測出了中微子CP破壞相角的參數。同時也確定了m1,m2,m3誰更重的質量順序(或質量等級)問題。
并且在此基礎上,徹底搞清楚了電中微子、μ中微子以及τ中微子的性質。
但這里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鯨歌》世界的科學家們發現,按照測量出的結果,理論上應該還存在第四種中微子,他們將這種中微子命名為重中微子,又被稱作是惰性中微子。
現有條件下,對于中微子種類數最好的測定結果來源于對Z玻色子衰變的觀測。
這種粒子衰變會產生各種類型的輕中微子及它們對應的反中微子。而產生的輕中微子種類越多,Z玻色子壽命對應也就越短。
但是惰性中微子存在與否卻并不能通過觀測Z玻色子衰變確定。
由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得到的對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數據同時兼容于三種或四種中微子的情況。
……
重中微子!
龐學林在稿紙上寫下這四個大字,然后將其圈出。
不管是在《鯨歌》世界,還是在《地球大炮》世界人類都沒能在實驗中觀測到重中微子的存在。
龐學林隱隱感覺到,想要完成新一代地層中微子CT探測儀器的研發,這個重中微子恐怕是關鍵所在。
可問題是,該怎么找到論文中所描述的重中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