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林一邊說,一邊站起身,來到了窗臺邊,看著遠方霓虹下的高樓群,繼續道:“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后是一片光的海洋,正反物質不斷相互湮沒轉換成高能光子。隨著宇宙不斷膨脹逐漸冷卻,反物質消亡殆盡,留下了一個物質的世界。宇宙起源的標準理論認為,物質與反物質在大爆炸之初是成對或等量產生的。那么原初反物質究竟是怎樣消失的呢?喬教授,你有興趣跟我合作,一起揭開這個秘密嗎?”
喬安華瞪大了眼睛,呼吸漸漸變得急促起來。
他知道龐學林想要說什么了。
因為龐學林所說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存在中微子振蕩里!
正常情況下,要全面描繪中微子振蕩,需要六個參數。
θ12、θ23、θ13、(Δm21)^2、(Δm32)^2、δCP。
其中θ是混合角,表示振蕩的振幅,θ12就是第一代中微子與第二代中微子振幅,依此類推;(Δm21)^2是第二代中微子與第一代中微子質量平方差,表示振蕩的頻率;δCP是CP破壞相角,表示正反中微子振蕩的概率不同。
目前已經測得5個參數θ12、θ23、θ13、(Δm21)^2;(Δm32)^2,還剩最后一個CP破壞相角δCP,始終困擾著物理學界。
這個CP,就是電荷宇稱守恒。
C是電荷守恒,P是宇稱守恒,科學家已經證明CP破壞了,δ就是那個破壞相角,如果測出它的值很大,就能指證是中微子破壞的。
這些年,科學家們想方設法試圖測量δ的大小,但始終不得其門。
雖然大亞灣實驗測得的θ13給出了最大CP破壞跡象,甚至有科學家認為δCP有可能為270°,只要這樣,就能證明是中微子導致了正反物質不對稱,物質打敗了反物質。
但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始終只是一個猜想,物理學家們設計了許多種方案,都未能測得δCP的大小。
再加上大亞灣實驗中丟失的那百分之六中微子。
籠罩在中微子頭上的迷云,已經困擾了好幾代物理學家。
但是,假如根據龐學林的理論,不同味之間的中微子,都需要通過一種惰性中微子進行相互轉化的時候,那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甚至還能幫助人類找到夢寐以求的暗物質!
這樣一項成果,將會使得人類的基礎物理學往前走一大步,任何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都將青史留名。
這也是龐學林說出這番話后,喬安華會變得如此激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