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短期里掐不死清軍,海運卻已經不能行,到時他是守在青州呢?還是立刻從青州跑回登州呢?
沒有海路運送,陸路四五百里路呢,還要面對韃子的阻擊追殺,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而守在青州,他自己手中的物質又能消耗到幾時?
真被韃子團團圍住了如掖縣這般猛攻猛打,那能不能撐住呢?
當然,他到時也能讓芝罘地區的鄭軍主力與自己匯合,再招呼曾櫻、江哲還有周亮工,都全力以赴,各自盡可能多的黏住清軍,然后自己帶兵跟回頭殺來的韃子主力在青州地界里大打出手,拼上一把。
倒也不一定都要被打的哇哇叫。
清軍人數不少,但綠旗兵太low,而鄭軍呢,那么多炮,那么多火槍,火力充足下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只是這拼一把容易,本錢下的就太多了(對鄭芝龍言),也太早了。
現在還不到他赤膊上陣,與韃子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時候啊。局勢還沒走到那個時候……
如今這個階段,鄭芝龍依舊是茍著最有利。
跟韃子大打出手的主力軍,還是大順皇帝李自成。鄭芝龍他就是個拉偏架的,幫著李自成拉住韃子的一邊手腳。不讓韃子全力以赴的與之大打出手。
——鄭芝龍在沿海搞橋頭堡的用意很明顯,那就是牽制清軍,用最小的兵力牽制最多的清軍。可不是要跟清軍大打出手。
那是他最直接最外在的目的。事實上他迄今為止做的也都還好。
不管是關外,還是津門,還是登萊,鄭芝龍總共投入的陸上兵力也就兩萬人,卻牽制了韃子一半的軍兵力量了。
“去青州太危險了。”鄭芝龍搖著頭做出了決定。當初兗州之戰時的教訓他還銘記在心。他不想再跌進老坑里一回了,安全第一位。
打仗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最大優勢——戰略主動權。
掖縣丟了就丟了么,正好把部隊拉回登州城。
鄭芝豹看著自己大哥,大軍已經到了芝罘島,一萬多人馬呢。不去青州冒險是一回事,不能閑著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是一支能撬動戰局的力量啊。
“那接下……”
“去嶗山吧。把李率泰打下來。”
鄭芝龍沉吟了半響后說道。
韃子在登州城外修筑要塞,費了好大力氣,對芝罘地區卻不是如此,對嶗山也非如此。
而后兩者看似一般的待遇,實則卻又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韃子不在芝罘地區費力氣,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芝罘地區最是難啃。而嶗山呢,卻是他們今冬就要好好的啃一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