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郭嘉一臉茫然的樣子,韓湛得意洋洋地說:“軍師,假如本侯告訴你,有辦法在兩炷香的時間內,得到千里之外的訊息,你可相信?”
“兩炷香的工夫,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郭嘉聽韓湛這么說,小心翼翼地問:“主公莫非說的是千里傳音?但這種事情只有能人異士才行,普通人還是沒法辦到。需要屬下派人去尋訪這樣的能人異士嗎?”
“誰說非要能人異士,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的。”韓湛見郭嘉一副半信半疑的樣子,便對他說:“我們像修烽火臺一樣,在高處每隔一里就修筑一個高臺,上面安置一名發旗語的兵士。我們派專人把訊息變成旗語,傳給一里外高臺上的兵士,兵士看到旗語后,再把相同的旗語發給下一個高臺的兵士。以此類推,我們要發出的訊息,就通過高臺上兵士的旗語,快速地傳向遠方。”
郭嘉聽完韓湛的介紹后,臉上露出了震驚的表情:“主公,您真是天才啊,居然能想出如此絕妙的辦法。要知道,烽火臺只能起到示警的作用,而主公的辦法,卻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千里之外的準確信息傳出來,簡直是太妙了。”
說到這里,郭嘉站起身,畢恭畢敬地對韓湛說:“主公若是信得過屬下,可以把此事交給屬下辦理。屬下一定在兩月內,修建好通往千里之外的高臺。”
“為了確保信息的準確,”韓湛見郭嘉愿意主動承擔此事,也沒有反對,而是向他交代起工作:“傳訊高臺之間的間隔不能超過一里,這樣高臺上的兵士,才能看清楚上一個高臺傳來的旗語,并準確地傳給下一個高臺。”
“那每個高臺應該部署多少兵士?”
“一個高臺,三人足矣。”韓湛回答說:“若是遇到哪些不太平的地段,所建立的高臺內,至少要配備一什甚至更多的人手,免得遭到攻擊時無力抵抗。”
郭嘉明白韓湛的意思,在冀州境內所建立的高臺,每臺有三個人就足夠了。但若是青州等新收之地,民心還不夠穩定,若是每座高臺里只有三個人,一旦遇到襲擊,估計頃刻間就會灰飛煙滅,連忙答道:“請主公放心,屬下一定會辦好此事的。”
“奉孝,”韓湛繼續叮囑說:“如今正是寒冬臘月,也是農閑之際。修筑高臺之事,可以招募百姓來做,記得要多給他們一些錢糧。只有肚子里有食,他們干起活來才會更加賣力。”
“主公請放心,”郭嘉連忙答道:“不光是冀州還是青州,到了冬天農閑之際,有諸多百姓生計都會出現問題,想多賺點錢來貼補家用。若是知道主公愿意出錢糧,來招募人修筑高臺,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人搶著來做此事的。”
得知會有諸多的百姓,來參與高臺的修筑,韓湛的心里還是蠻歡喜的,他接著說道:“先修筑通往青州的高臺,不光怎么說,那里都是新收之地,民心不穩,而且還有一些與我們面和心不和的官吏,因此及時了解那里的信息是非常關鍵的。
修完了通往青州的高臺,再修北上的高臺。開春之后,我們和公孫瓚之間的戰事是在所難免,有了高臺,我們就能更及時地了解公孫瓚的動靜。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只有了解清楚對方的虛實,開戰后才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