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這次來的目的,就是想讓你們造出圖紙上的事物來。”
然后,朱樉又指了指兩邊的其他人。
“相信你們的膽子,要比其他人大一些。他們中間或許也有人懂。本王告訴你們,你們都不用怕。”
朱樉說到這里,突然提高分貝。
“只要你們能將這東西造出來,本王不僅承諾你們全部歸入軍戶。再加上一條,允許匠人及匠人之后參加文試與武試。”
整個車間沉默。
朱樉最后的這一條,對他們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參加文試和武試,就意味著做官。做官肯定就意味著脫籍。
脫籍啊!
幾代人,百年都難以實現的愿望。能夢想成真嗎?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能造出朱樉手中的火銃。
“等會兒,你們千戶會來找懂火銃的人。”
“本王希望你們中間,不僅懂火銃,只要是懂火器的人都能前來。”
朱樉深呼吸,調整情緒。煽情的說道。
“你們都是匠人,都想改變目前的生活。所以,你們更加應該團結起來。你哪怕只懂一點,也可以為大家出力。團結就是力量。”
朱樉走了,去了旁邊辦公所在。
今日來匠戶所,讓他感覺自己的收獲,可能會超乎想象。
歷史上,明朝的火器就非常厲害。走在當代社會的前列。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明朝的火器發展,過于注重防御。
或許是朱家人,認為國家足夠大,其他地區都是不毛之地的原因。
現在的火銃和大炮還很原始。畢竟朱元璋下令研究并制造才七八年時間。
除了南京的匠戶有專項研究基金,其他地區都是靠地方自己研究。
好在陜西是重點邊防,有來自南京的技術支持。這才讓陜西的工匠不至于像中原省份的工匠,連火器是什么都不懂。
朱樉走后,車間里又只剩下了工匠。
他們上前圍住這十五人,討論著朱樉剛剛說的話。
而原本監督,管理他們的工頭。也沒有呵斥,大罵他們。讓他們盡情的發泄心中的激動。
因為匠戶所的工頭們覺得,自己或許還需要靠著這些工匠水漲船高。
“老五,你說王爺的話是真的嗎?”
被稱為老五的人,有五十歲年紀。在這個年代已經屬于老人,屬于長壽了。
老人,在這個時代還是被非常尊重的。哪怕是工頭,官員都會相對客氣一些。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叫他老五的人,叫楊二娃。比他年長或者同齡人,稱他二娃。后輩匠人們都稱他為二爺。因為他的歲數還比老五還大兩歲。
老五笑著回道:“二爺不是心里清楚嗎?還明知故問。”
楊二娃一聽,也樂的咧開嘴。
朱樉的信譽,在陜西這一片是高的嚇人的。
不僅是朱樉的宣傳工作做的好。他的實際行動也和說的一樣。
有句話說的好,付出總有回報。
如今,關陜地區的人。最想聽到的話,就是朱樉的承諾。
“通知大家,這次都必須把各自的看家本領拿出來。就像王爺說的,不僅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也為了大伙能早日過上好日子。”
“好。”
車間里的匠人們真是熱血沸騰。他們更本不敢想象,改變命運的事情,會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