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思想教育,還是物質生活,朱樉基本將手中的資源大都用在了他們身上。
“這五萬親軍王爺是怎么打算的,是騎兵,還是步兵。”
趙敏繼續追問。
李信想到朱樉當初在臨時軍營里的無奈。
中原缺馬,西北缺馬。
然而我們的隔壁就是河西,那里是天然的馬場。可是本王只能望而興嘆。
“王爺說過,有多少戰馬就練多少騎兵。”
只有西北有多少戰馬,趙敏也知道個大概。
“李將軍,從明天開始,五萬親兵全部按照騎兵訓練。”
“遵命。”
李信領命,他不會問為什么。
因為他知道,既然趙敏如此安排,那么就能夠為五萬親兵配備足夠的戰馬。趙敏的力量,李信聽朱樉簡單提過。特別是朱樉讓他做好接收五千大食種馬的事情。
趙敏連千里馬這樣的戰馬都能大規模弄來,不用說普通的戰馬了。
自家這個王妃,李信可不敢因為她年輕而小視。在李信看來,朱樉的所作所為,估計都是出自趙敏之手。
“李將軍,由蒙古人來訓練騎兵你不會反對吧!”
李信一愣,蒙古人訓練?
蒙古人會為大明訓練騎兵?
李信搖頭,這不現實。
可是這話是從趙敏口中說出,又讓李信覺得可行。
如果能有蒙古人幫助訓練,當真是求之不得。
要知道,蒙古人的騎兵是不可否認的世界第一。
不要以為蒙古騎兵,可不是一窩蜂嘶喊著長生天沖鋒。
他們有著一套非常成熟的戰爭指揮體系。也是靠著這套系統,他們才能如推土機一般橫掃歐亞大陸。
知道人家厲害,可是自己卻學不來。硬件不行,軟件也跟不上。
如今的大明,雖然也有不少投降的蒙古人在各地任職,但是懂騎兵訓練及戰陣的蒙古將領,如趙敏的二哥脫因帖木兒,你千萬別指望他們會將自己的本事教給漢人。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草原人深知這個道理。
而且,蒙古的將領也不是人人懂練兵的。
這是時代原因造成的。
在全世界文盲多如牛毛的情況下,像蒙古人,能接受軍事學習的人,全部都是貴族。
趙敏見李信不反對,又開口道:
“王爺在函谷關說胡話,已經將五個衛所撤回西安,本王妃要求你不但不能撤兵,反而還要繼續向函谷關增兵,能辦到嗎?”
朱樉在函谷關撤兵了?
這個消息還沒有傳到李信這里。不過這話出自趙敏應該不會有錯。
“王妃打算增兵多少?”
李信短時間就做出決定。他不反對趙敏向函谷關增兵,連一旁靜聽他們對話的長史鄧艾也一樣。
至于為什么?
那是他們都認為,不退反進,會讓朱樉更有主動權。
會讓朱元璋忌憚,一旦囚禁朱樉,那么西北絕對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