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臣有上中下三策以供官家參考。”
聽童貫說有三策,趙佶問:“哪三策?”
童貫道:“上策,收冠軍伯之軍權,讓冠軍伯轉文官,待冠軍五十歲以后,再酌情讓冠軍伯掌軍。”
趙佶萬萬沒想到,童貫竟然一竿子將蔡仍支到了三十年以后,竟然想將蔡仍冷藏三十年,并且三十年以后還要酌情讓蔡仍掌軍!
“這……”
趙佶不禁有些遲疑!
如果要按照童貫所說的去處理蔡仍,那一個絕世天才,可就要沉寂三十年了!
趙佶忍不住去想:“童貫就這么忌憚蔡仍嗎?蔡仍已經優秀到了這種地步?”
想了又想,趙佶搖了搖頭,道:“截至到目前為止,冠軍伯于朝廷有功無過,所以,朕不能因冠軍伯年輕,就如此對待冠軍伯,這會寒了冠軍伯的心,也會寒了天下人的心。”
其實,這只是趙佶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蔡仍能打,現在趙佶需要蔡仍幫他收復燕云。
這么說吧,想要收復燕云,想要打這場國戰,趙佶就必須盡全力,以確保萬無一失。
在這個基礎上,趙佶勢必就要用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蔡仍和現在擁有完整建制、立即就能出動的金吾軍——除了蔡仍以外,不論派誰來統制蔡仍一手建立的金吾軍,都勢必會遭到金吾軍將士的抵制,進而陰奉陽違、將令不統一、四分五裂,最起碼短時間內會是這樣的,如此,輕則有可能會失去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重則有可能導致大敗,甚至是失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個節骨眼上,童貫讓趙佶將蔡仍掛起、讓趙佶臨陣換將,是趙佶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得了趙佶的回復,童貫不禁有些大失所望!
可童貫也清楚,手握現在唯一能立即出戰軍隊的蔡仍,在這個時期幾乎是無可替代的,讓趙佶將蔡仍冷藏起來不用,幾乎是不可能的。
沉默了一會,童貫道:“中策是取消金吾軍的番號,將金吾軍并入勝捷軍,再派一些可靠之將來統制冠軍伯和金吾軍。”
“這……”
雖說童貫的中策并沒有上策激進,但也屬于臨陣換將,也是兵家大忌。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你讓趙佶上哪去找一個能統制蔡仍的人?
蔡仍跑得太快了,像種師道、劉延慶等純武官,職位和級別根本就不夠統制蔡仍的。
而比蔡仍職位、級別高的,也不是沒有,像高俅、譚稹等不少人的級別和職位都比蔡仍高,還有不少文官的級別也比蔡仍高,可他們的資歷和威望又壓不住蔡仍。
唯一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勉強壓住蔡仍的,就只有童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