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先感嘆:“難怪此藥如此精妙!”
感慨完,王繼先沖甄九娘拜道:“甄頭領請放心,此藥沒有什么問題,對男人只能是起些助興之用,對女人嘛,效果要大一些。”
甄九娘聽了,也不廢話,而是直接說道:“既是如此,你二人一人吃上一些好了。”
這種事,身為蔡仍御醫的王繼先,常干,也就習以為常了,他二話不說,就從藥瓶中倒出了一粒,然后一口吞下。
王繼先都吃了,蕭昂怎能不吃,自然也是跟著吃了一粒。
見此,甄九娘才將這瓶藥收下,然后說道:“你二人在這里待一個時辰,再離開吧。”
王繼先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因此,什么都沒說,就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了。
蕭昂見此,雖然有些感慨甄九娘她們的小心謹慎,但也沒說什么,就在王繼先的對面坐下了。
王繼先眼珠一動,主動問道:“蕭大人,不知史洵直今在何處?”
蕭昂知道,王繼先是蔡仍很信任的醫官,所以不敢怠慢,他照實答道:“他是遼主的御醫,這次也一并被侯爺捉了。”
王繼先聽了,眼睛就是一亮!
澶淵之盟簽訂了之后,宋遼雙方邊境的和平穩定,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大量吸收漢族文化,旁的不說,僅在醫道一途,遼國發展的就很不錯,出過很多名醫。
如遼太祖時期的遼皇族子弟耶律迭里特,“尤神于醫,視人疾,若隔紗睹物,莫不悉見”,一次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患心痛,經迭里特針灸治愈。
如遼景宗耶律賢,也以高明的針灸技術而聞名,《契丹國志》記述他“好音律,喜醫術,伶倫針灸之輩,授以節鉞,使相傳者三十余人”由此可知,耶律賢不但自已喜好醫藥針灸,而且重視和培養針灸醫生,以針灸醫師為朋友,重用針灸醫師,授予針灸醫師以較高的地位和權力等,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習醫的積極性。“自幼多疾,沉疴連年”,也可能是他酷愛針灸學的原因。大量醫書和醫人的傳入,使契丹有條件培養出自己的名醫。
又如針灸名醫直魯古,史載直魯古父輩“世善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破吐谷渾,收養了醫人子直古魯,其長大后成為皇族的太醫。遼太宗時,受家學承傳影響的直古魯,刻苦鉆研自學醫書,使他很快成為當時的名醫。尤其擅長的是用針灸治病。直魯古還是一位長壽的醫家,享年九十歲高齡。他在自己的醫學生涯里,總結親身的醫療經驗,還將祖傳醫術和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起來,撰成《脈訣》和《針灸書》,在當時頗有影響。為針灸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文獻記載,在明代的《世善堂藏書目錄》中,曾有直魯古著作的目錄,可見在明代時,直魯古的著作還流傳于世上。)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而當代遼國最有名的醫師就是史洵直,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還擅長所有科類的醫術,可以說,他是集遼國二百多年醫術之大成者。
王繼先想將這樣的高手攬入到他的麾下為他所用,遂又問道:“那史洵直現在還在戰俘營中嗎?”
蕭昂道:“早就不在了。”
王繼先問:“那他現在在哪?”
蕭昂道:“咱們剛到武州不久,戰俘營就將擒獲之人的資料給侯爺送去了,侯爺在第一時間就將史洵直等特殊人才請了過去,親自與之促膝長談,然后發還家眷,之后將他們送去可以發揮其才能的地方,史洵直當時跟侯爺說,他想改變遼國以師承家傳與自學習醫為主的教育方法,想學宋朝以學院制將他們這些遼醫所掌握的醫術傳下去,侯爺很支持他這個想法,放權給他著書辦學,現在,他正帶著一大批遼醫在武州忙此事。”
王繼先一聽,不禁暗悔:“不僅沒得一個有力的幫手,還多了一個對手,誒,失策!”
暗悔的同時,王繼先也不禁佩服起蔡仍識人才重人才的態度:“誰能想到,大都督得了遼國皇室之后,不先留意遼國的女人,而先留意遼國的人才,大都督真當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