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軍,人數一萬,代統制:趙撙。
新八軍,人數一萬,代統制:李彥仙。
新九軍,人數一萬,代統制:王貴。
新十軍,人數一萬,代統制:解元。
這十軍建立完,不提還在新兵處和政治處訓練的七八萬新軍,僅在云地的現役軍隊,就有二十五萬,如果再將臺灣那五萬人馬(親衛前軍、親衛中軍、親衛后軍、親衛左軍、親衛右軍,在破敵軍、游奕軍、虎憤軍、水軍被蔡仍調走了之后,也擴軍了,每軍擴為一萬)算上,蔡仍共有精兵三十萬。
不僅兵多將廣,因為幾乎算是將五分之二的大遼帝國吞下,蔡仍還獲得了大量的兵甲、戰馬。
蔡仍除了獲得大遼帝國的很多兵甲、戰馬以外,還獲得了不少大宋的兵甲、財帛——種師道時代,因為軍響不足,前線宋軍差點嘩變,又因為兵甲不足,前線將領缺乏取勝的信心。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劉延慶率軍北上時,趙佶打開封樁庫給劉延慶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帛,還給劉延慶準備了大量的兵甲。結果,劉延慶率領的五十多萬大軍一潰千里,這些兵甲、財帛先是落到了遼軍的手上,后來又被打敗遼軍的金吾軍繳獲。
總而言之,蔡仍的這二十五萬大軍,可不是烏合之眾,而是武裝到了牙齒的精兵,僅騎兵就有近十萬。
蔡仍的實力一曝光,不論是大宋,還是大金,甚至就連西夏和達旦諸部,都有些恐慌,各國高層,全都憂心忡忡!
要知道,所謂的大金,其實也就三十來萬人馬,跟蔡仍的實力相當。
而大宋倒是有百萬大軍,可這百萬大軍的戰力,哎,不提也罷。
隨著蔡仍的實力曝光,國際形勢,風云突變。
幾乎所有人都在觀望,不知道蔡仍是準備北上與同樣剛剛崛起的大金一較高下,還是準備南下吞掉已經露出頹勢的大宋,亦或是先吞并弱小將西夏打下來?
而燕云之地的官員和民眾,隨著蔡仍的實力顯現,慢慢生出了歸屬感。
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原來并不贊成蔡仍野心的人,他們也開始接受蔡仍成為一方霸主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聲音突然出現。
這個聲音就是——蔡仍應該登基稱帝了。
蔡仍覺得,自己只獲得了燕云十六州外加一個臺灣,實力弱小的可憐,沒有資格稱帝。
可蔡仍手下的人卻不這么看。
要知道,當年完顏阿骨打手上只有彈丸之地、兩萬人馬,就登基稱帝建立豐國。
而耶律淳只占領燕地七州外加平灤營三州,數萬人馬而已,也稱帝了。
如今,蔡仍坐擁燕云十六州和寶島臺灣,有精兵三十萬,實力比完顏阿骨打和耶律淳稱帝時強太多了,為什么不能稱帝?
而且,蔡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這種程度,一個小小的侯爵,已經不足以讓蔡仍跟手下之人區分開了。
另外,蔡仍一直不稱帝,蔡仍手下的人,也就不能跟著水漲船高。
這使得不少人都心癢癢。
關鍵的關鍵,蔡仍不稱帝,始終都名不正言不順,像呼延慶他們這些使臣出使大金時,甚至都不知道該怎么介紹他們自己。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管蔡仍愿不愿意,他登基的事,都已經愈演愈烈。
甚至,都有人開始議論國號了。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
簡而言之就是,“中國”不能當作國號,只要入主中原,其國就算是中國。
蔡仍勢力并沒有入主中原,就更不能使用“中國”自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