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實證明,譚稹這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根本就代替不了童貫的位置。
另外,童貫如今已經七十二歲了。
與童貫同時代的老臣們,尤其是武臣,基本上都已離開朝廷——鄧洵武在四年前已經去世。鄭居中也在兩年前去世。
而年輕一些的大臣,如白時中、李邦彥、蔡攸、宇文粹中等,這都是些文人,不懂軍事。
趙佶想來想去,覺得無人可以替代童貫,要想守住北疆邊防,要想維護北方安全,還得依靠童貫。
沒有別的辦法,趙佶才希望用封王這種最高賞賜來籠絡童貫,希望童貫能為大宋江山之穩定竭盡全力。
再有,童貫年事已高,就算給他封王,他也當不了幾年。
所以,趙佶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給童貫封王。
……
童貫對于封王很高興,這恐怕是他很早就夢寐以求的。
這當然免不了要隆重地慶賀一番。
經趙佶批準,童貫將自己的府邸又擴建了許多,更加富麗堂皇。
據說,當時的施工人員也都向童貫表示祝賀,并請求賞賜,童貫則很大方,賞賜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趙佶封童貫為王的同時,也晉封蔡攸為太保,并讓蔡攸領樞密院事。
太保與太師、太傅并稱為“三公”,都屬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寵的加銜。
蔡攸曾擔任過北伐副帥,與童貫是搭檔。
當年趙佶安排蔡攸出任副帥實際上就是為了監督童貫。
現在,趙佶又做出這樣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明白趙佶的意思,因此他也抓緊時間培植他自己的勢力,準備將來制衡童貫。
其實——
趙佶將童貫封為郡王,又將蔡攸升為太保,目的就是讓他們擔負起大宋北部邊防之重責。
趙佶覺得,做出這樣的安排之后,他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趙佶封賞了童貫和蔡攸之后,童貫整日忙著慶祝,蔡攸則整日忙著擴大他自己的勢力,為跟童貫斗而蓄勢。
被趙佶寄予厚望的童貫和蔡攸,這時全都沒有去留意金人的動向。
而就在這個時候,完顏宗翰又回到了云中,正組織力量修治飛狐縣和靈丘縣城防工事。
馬擴很警覺,他立即給童貫寫信報告了這個情況,并建議火速調陜西精兵,屯守中山府和真定府,選調智勇之將守衛易州一帶,以防金軍突然發動南下入侵。
童貫和蔡攸對馬擴的這封信都沒有重視起來,他們認為,金國目前剛剛建國,國內局勢還不穩定,關鍵的關鍵,不是沒有人牽制金人,別忘了,遼東可是一直在金人身側虎視眈眈。
童貫和蔡攸因此斷定,此時金人不可能冒險出兵南下,金兵在邊境上制造緊張空氣,只不過是為了向大宋多訛詐一些錢財罷了,他們甚至覺得都沒必要向趙佶報告。
只可惜——
童貫和蔡攸這次錯了,因為遼東也發生大事了,根本就顧及不上宋金之間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