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孫翊正與金人激烈交戰,忽被叛徒從背后所害。
可惜一代名將,就這樣慘死在叛軍刀下!
而孫翊所率之兵,皆盡為金人所殺。
前來太原增援的還有陜西軍隊,他們是府州(后世陜西府谷)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后世陜西延安)守將劉光世,另外還有職并軍馬使韓權、晉寧知縣羅稱等。
其中折可求與劉光世是主力,分別率領兩萬多人馬,這樣共計有近五萬援兵從不同地方趕來太原參戰。
折可求是西北名將折克行之子,在與西夏的多年戰爭中,折克行愛護士兵,多次出奇制勝,戰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稱為“折家兵”。
從唐初至北宋末年,數百年間,折氏家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楊家將佘老太君的娘家,其實就是這個折家。
宋朝河東路有三個州即府州、麟州、豐州,是民族雜居之地,其中以黨項族為主。
從宋太祖趙匡胤時開始,宋朝便對該地區實行特殊政策,因俗為治,任用當地土豪或少數民族酋領為知州或蕃官,加以羈縻,使其互相牽制,從而鞏固邊防安定秩序。
后來,夏州李繼遷反宋,其子李元昊建立夏國脫離了大宋。
宋朝接受這個教訓,對位于河東前沿地區的麟、府、豐三州調整統治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土豪勢力的拉攏。
但是,因麟、府、豐三州具體情況不同,故策略也各有不同。
豐州后來被西夏所陷,王氏便不再世襲。
而麟州楊氏也只襲封了三代而已。
唯獨府州的折氏一直世襲軍權。
折家在大宋勢同藩鎮,這對于時刻提防著不要重蹈晚唐藩鎮之禍的宋朝來說,的確是個例外。
當然,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宋朝讓折家世襲軍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其在此長期抗擊西夏。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折氏家族也的確不負宋朝重望,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后達百余年,立下了累累戰功,而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
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折氏家族可謂恨之入骨。
(歷史上,北宋滅亡了后,西夏東侵,打下府州之后,對折家挖墳鞭尸,可見他們之間的仇恨。)
折可求率兩萬援兵,自府州過黃河,經岢嵐州(后世山西岢嵐縣)至天門關,發現有金兵在此據守,于是轉道走松子嶺,來到太原西南的交城(后世山西交城)駐扎。
而劉光世領兵從鄜延出發,一路向東北方向的太原開進,在交城與折可求相會,分別駐防。
劉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戰中曾未能及時到達燕京城下接應郭藥師,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內的宋軍失援而大敗,他因此受到降官處分。
后來,在平定河北起義軍張迪之戰中,劉光世立有大功,又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在交城段的汾河北岸,宋軍與金軍展開大戰。
兩軍從早上打到中午,雙方互有勝負,戰事膠著,一時之間也看不出來誰能取勝。
后來,完顏宗翰派人迂回到折可求軍的背后,突襲折可求統領的軍隊,使得宋軍突然落了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