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放對此就深有感觸。
食不語的高湯和鹵湯的調配和熬制都需要足夠的時間。
蘇子放和沐飛先研究,后來又拉著后廚所有人一起研究,可是也只是將原本需要熬制四小時的高湯用技術減少到三小時。
可是就這一點,已經被薛意稱贊不已。
要知道熬制一鍋高質量的高湯可以說是制作好菜品的前提。
尤其是食不語的風格,許多菜品必須要經過高湯的提鮮。
能夠節約一個小時,意味著菜品的制作速度提升,而且能夠有更好的休息,不必一大早去熬制高湯。
高湯如此,需要高湯的菜品更是如此。
而佛跳墻的難度,蘇子放是知道的,他在薛意的指導下做過一次。
從準備到成菜,花了小一周的時間,最后的味道只是堪堪達到A級。
看著是還可以,可是想想這里面用的材料就可以發現完全就是用材料堆起來的。
按照薛意的原話來說就是。
“把這些東西直接煮熟,蘸醬油吃都比你做的這個好吃!”
林育這道顯然和他之前做的有本質區別。
正想著,柯朋義的聲音響起。
“其實我一直覺得在這么短時間內做一道佛跳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算是聚春園,一道佛跳墻也需要至少提前三天預約。”
“可是今天,我嘗到這道菜后覺得我的觀念應該修改一下。”
“這道佛跳墻與我吃過最好吃的佛跳墻相比,差距不到三成。”
“哦,我說的是鄭一鍋大師做的佛跳墻。”
這個名字說出來,所有人全都震驚地看向林育。
鄭一鍋這個名字在廚師界不算如雷貫耳,可是在老饕界卻是人盡皆知。
屬于和秦長安一個類型的人,一生只研究一個方向。
那就是佛跳墻!
鄭一鍋本名也沒人知道,反正聲名鵲起前,沒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名聲顯赫后,他也只做一件事情——做佛跳墻!
人在福州開著一間小鋪面。
店面不大,只有四張桌子,滿座也只有十六人。
店里唯一的菜品就是佛跳墻。
不預約,不限定條件,反正每天只做中餐和晚餐,一共十六份。
想吃就必須一早和大中午來排隊領號,過期就沒了。
而且老爺子很認人,堅決不允許黃牛。
憑票人可以帶三個朋友來吃。
如果有能力排到前四名那也可以帶十二個朋友來吃。
這一規矩,據說沒有任何改變,就連當地豪富權貴都沒有例外。
偏偏這鄭一鍋做的佛跳墻味道就是好,換了地方就不是這個味道。
這也成了福州城一景色。
柯朋義當年為了去吃這道佛跳墻,硬是許下全國各地美食,欠了幾個人情,終于找了一個老饕朋友帶他去品嘗。
品嘗之后,柯朋義索性推掉了一個月所有的工作,直接租住在鄭一鍋鋪面的屋子對面。
每天星夜排隊,終于吃到了三次佛跳墻,滿意離開。
可想而知鄭一鍋的佛跳墻有多好吃。
而此時,柯朋義居然評價林育的佛跳墻有七分味道。
可以說是這桌壇子宴最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