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李長風想到吳三桂,并非因為吳三桂有多么的優秀,而是因為徐鳳年執掌北涼時,和吳三桂的當初面對的局勢有些相似。
只不過,一個是當了“罵名”英雄,一個是當了罵名漢奸!
李長風在想,如果當初吳三桂有著徐鳳年的條件和資源力量,他或許還能走上另一條路來,說不準就能取明而代之了。
同樣的,李長風并不覺得徐鳳年這個英雄比吳三桂強多少。
或許,他比吳三桂強的,也僅有一個“英雄”的名頭吧,還是被中原世家,中原百姓誤解的一個名頭。
當北涼以一地之地,對抗北莽一國艱難戰斗時,中原百姓卻被離陽官場輿論引導,將北涼視為狗,北莽視為狼,放狗咬狼,似乎再正常不過。
中原迂腐讀書人視皇室為正統,認為不敬皇室的北涼就應該被孤立,犯錯就該挨打,所以北涼一地戰一國是咎由自取。
中原野心家們,一邊引導著輿論,一邊笑著看這場大戰,精打細算的思考下一步棋子怎么走最賺。
中原皇室,在他們病態的追求權力,中央權與地方權,君權與臣權、將權,皇權與王權;他們無時不在制衡,平民與貴族,邊境與中原,外敵和內政。
所以,沒有人愿意幫助這樣一個傻瓜一樣的,不反的北涼。
更不要說,北涼和離陽,或者說徐鳳年和離陽皇室還有著深仇大恨,無法化解的仇恨。
這就讓天下人覺得北涼,覺得徐鳳年是一個傻瓜了。
事實上,若非江湖中的那些心懷正義的武道宗師出手,恐怕北涼早就在北莽的鐵騎大軍下灰飛煙滅了。
只是徐鳳年的做法,真的值得嗎?
李長風搖搖頭,表示很難理解。
他自認不是那種“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卻也不是能忍受別人欺壓,忍受天下人罵名,忍受大仇不得報,而當“罵名”英雄的人!
他不會勾結北莽,卻也不會忍受離陽欺壓。
他若是徐鳳年,或許根本不會玩什么紈绔偽裝,游戲江湖的把戲,要么選擇廣積糧緩稱王的王道之路,要么選擇追逐至強一人鎮壓天下的至強道路。
忍辱負重,勾心斗角,“罵名”英雄?
不好意思,那不是他李長風的性格。
因為他很清楚,有時候你表現的越是軟弱,敵人就越會覺得你好欺負,越會得寸進尺。
尤其是像北涼和離陽這種關系,人家一個道德大義,就能壓得你動彈不得,都已經是“罵名”了,還在乎那么多干嘛,直接反了便是!
養賢明什么的,根本就不適合北涼,因為當初徐驍為了離陽,不僅剿滅諸多世家大族,更是馬踏江湖,所以你即便再低聲下氣,人家也不可能投靠你。
至于說,徐鳳年最后玩歸隱這一手,那更是一個敗筆,完全沒考慮過北涼的文武官員,也沒考慮過北涼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