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機只有葛老板和研發人員真正駕駛過。
那是一臺以挖機機械臂作為雙腿,以液壓泵作為傳動系統,采用格洛納斯導航衛星附帶的通信模塊,作為行車監控,需要把駕駛員吊在褲襠中的機械,性能遠遠稱不上機甲,擁有超出想象的操作延遲,并且只能用腿進行同步操作。
等到一代機。
研發人員為行車電腦更換為天成自產的車規級芯片,安裝神龍系統,在初代機基礎上,優化液壓傳動,并把吊在褲襠下的駕駛方式,改為托在胯部。
由此,就誕生了半臥式操作。
但一代機的操作,被改為拉桿,猶如操作挖機,用手控制機械腿移動,想做其它動作,需要切換搖桿,比初代機還要繁瑣。
不過,一代機改善了操作延遲,令駕駛員能夠做到'如臂揮使',后來,該機型被大規模用于山地勘探和運輸。
二代機立項的時候,天成已經擁有紫蜂網絡。
因此,二代機分為輕型和重型。
輕型由人工智能控制。
重型依舊需要駕駛員,但多了遠程輔助遙控,令駕駛員可以做出、某些受駕駛室影響、無法做出的動作。
比如按下奔跑按鈕,駕駛員無需奔跑,只要控制好方向,就能輕松駕馭重型兩腿。
但三代機駕駛員,必須擁有極好的身體素質,以及靈敏的反應神經,否則在高難度動作中容易機毀人亡。
比如在山坡上跑著跑著,忽然翻了個跟頭,沒有反重力裝置,駕駛員就會變成葫蘆里的葫蘆籽,嘩啦啦……很少能活下來。
也因此,三代機很快被淘汰,并推出三代半機型。
這是一種采用微反重力技術的全新雙足機甲。
嗯,終于有了機甲之名。
其體型由三米,調高到五米,駕駛室改為駕駛艙。
區別是,前者猶如汽車駕駛室,后者屬于線纜懸空駕駛服。
也就是用附帶信號傳輸線路的可松緊繩索,從四面八方連接駕駛服。
駕駛員穿上駕駛服,被吊在雙足機甲胯部,抬腳等于移動機甲的雙腿,動手等于操作雙足機甲的武備。
并且擁有瞄準系統、定位系統、智能語音提示……
該機型被廣泛用于戰場……
最輝煌戰績,應該是西亞民兵從南洋高價收購一臺二手貨,加以改裝,獨戰北美某高地,憑借惡劣地形,以及靈活規避,在五分鐘內將三輛M1打趴窩。
一年后,大秦兵鋒推出雙足機甲四代機。
到了這一代,兩條腿終于有了科幻外殼。
光滑的鈑金噴漆,圓潤的橢圓形腦袋(胯部),霸氣的雙聯發火箭發射器,唬人的全自動機炮,以及最先進的AR輔助系統。
可惜,四代機沒能登上戰場。
因為天成和北美簽訂合作協議,開始度蜜月……
再后來,神經元連接技術出現,四代機成為TC系列,此時的天成,雖然與北美依舊矛盾不斷,但始終沒能打起來……
TC系列發展速度,遠比前幾代迅猛。
光子通信、'蜂群'輔助、全息駕駛、航天模式、可更換脈沖武備、激光武備……
而在操作方面。
TC系列取消直接駕駛,改為腦成像虛擬駕駛。
也就是駕駛員通過遠程遙控、駕駛虛擬雙足機甲,就可完成現實雙足機甲的同步操作。
取消駕駛艙后的空間,用于安裝引力場逆變裝置,和存儲備用的、可切換的能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