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個世上貨幣的價值,并不是它本意、表象上的價值,你想想,不同行業、領域之間,可以進行協作、等換,最終價值是靠人體現的嘛,所以人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過去的事情那都是沉沒成本,再怎么后悔,那都是難以挽回的。”
“減少權利尋租的行為,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嘛。”
這不是某個經濟論壇上的高談闊論,也不是貼吧、知乎上針砭時弊的帖子,更不是網絡電視上專家們的真知灼見。
這些話語出自一群耄耋老人之間。
皮匠攤。
張笑所在小區最為熱鬧、繁華的老年露天茶話會。
這些老人和張笑一樣朝九晚五,除天氣不佳,每天必定準時出現在皮匠攤談古說今,大有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每每經過此地,張笑都有種學識貧乏的錯覺。
皮匠攤名叫皮匠攤,那必定是有皮鞋匠在此營生。
皮鞋匠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中年女子,但并不限于各類鞋子的修修補補,老鼠藥、蟑螂藥、針線活,皮匠攤悉數盡有,甚至每逢清明、七月半,皮鞋匠還會弄些“金元寶”“銀元寶”賺一些外快。
皮鞋匠和張笑的父親一樣,趕上了90年代的下崗潮,這對于一位單身媽媽而言,本是壓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皮鞋匠卻陰差陽錯的得到了社區的幫助,經營起小區內唯一一個鞋類的營生,這對于本來一落千丈的皮鞋匠而言,當真是撥開云霧見天日。
而皮鞋匠也十分珍惜自己的攤位,不倫是誰光臨都是笑臉盈盈,攤鋪雖小,但皮鞋匠精心經營,四周總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凳子、椅子,久而久之,一些退了休,無所事事的大爺大媽們成為了這間皮匠攤的擁簇,因為他們在這里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沒有人嫌棄他們啰嗦,沒有人嫌棄他們年紀大了,更沒有人嫌棄他們礙手礙腳。
只有歡聲笑語。
張笑從上學以來便很少關注國內、國際新聞,但是張笑每每在課堂上談論起來卻頭頭是道,以至于這么些年來當過最大的領導就是政治課代表,張笑的這一份人生高光,皮匠攤的大爺大媽們功不可沒。
十幾年過去了。
皮匠攤的大爺大媽們更替了許多,但是在張笑的眼里,皮匠攤卻從未變過。
每逢周六周日,皮匠攤會響起一段段吹拉彈唱的聲音,時而黃梅戲,時而京劇,時而豫劇,張笑的雙休日從來不需要鬧鈴的原因便得益于此。
這些極具豐富才藝的大爺大媽們,各展所長,皮匠攤在雙休日有了小型音樂節的氛圍,一些臨近社區的居民都會前來捧場,甚至有一回,地方電視臺的記者還特地來采訪這些多才多藝的大爺大媽們,讓這些大爺大媽們得意了好一陣子。
“我是不是也該學一些愛好?”
張笑耳濡目染下,決心培養個興趣,在某個購物節狠心買了一副wac手繪板和雅馬哈的吉他。
當收到包裹的那一天,張笑已然預想到自己成為網絡大觸和名吉他up主的將來,這讓他心潮澎湃。
至今這兩個物件保養得非常好,至少有八成新,因為沖動消費的結果便是如此。
既是張笑發現自己沒有那個才,也是忙碌的工作讓他的業余時間只有休息。
相較之下,張笑或許算不上一個愛好者。
“你就三分鐘熱度。”
這是張有為對于張笑的精準點評。
但張有為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世界慢慢開始轉變成為了“三分鐘熱度”的世界,那個知行合一的時代或許不再復返。
因為時代,永遠都是年輕人的時代。
各色各類的APP牢牢控制著年輕人們的“三分鐘熱度”,比如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就連張有為這樣的退休老人都被席卷在這浪潮之中。
睡前看看短視頻,看看短文章,刷刷微博,再回神已是凌晨。
張有為同樣如此。
年輕人不再喜歡長篇大論的東西,不再需要延遲快樂,他們的快樂就在當下,及時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