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自古以來被稱為國之重器,是祭祀、禮天的重要神器,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也是一個君主權力的象征。
左慶明繞著這方鼎走了一圈,臉上的驚嘆之色更甚。
首先是這方鼎的大小,這方鼎長達一米,寬有六十公分,下有四足,上有雙耳,用料敦厚扎實,重量怕得有上千斤。
當然,最讓左慶明驚訝的是方鼎上的十六個字:宣成共嗣,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戎夷。
看到這十六個字,左慶明仔細辨別了一下,然后輕聲讀了出來。
“唐丁,你怎么看?”左慶明第一句話,就直接問唐丁,因為他知道唐丁對于古代史的知識掌握,不亞于自己。
“宣成共嗣,這句話說的是方鼎主人的身份。宣應該是秦宣王,成應該是秦成王,共嗣,就說說方鼎主人是秦宣王和秦成王的后代,按照秦歷史,宣王和成王的后代,是秦穆公。廣地益國,是說秦穆公的功績。東服彊晉,西霸戎夷是說秦穆公時期最著名的兩件大事,向東威服了強大的晉國,向西吞并了幾十個戎夷部落,奠定了秦朝強大的根基。”
唐丁的歷史知識果然豐富的很,常人看上去如天書的十六個字,唐丁能說出好幾段如詩如歌的歷史。
其實,這十六個字在唐丁的眼中,何止是幾段歷史,這十六個字,幾乎概括了秦穆公的一生,秦國這一代的發展都在這十六字之中。
“好,說的好。”左慶明對唐丁這個弟子最滿意的地方就是,不論你問什么,我都能說出來,而且絕不僅僅是胡編亂造,而是建立在他精通這一段歷史的基礎上。
“果然是秦穆公!”
左慶明還想去看看秦穆公在黃腸題湊中的起居室,不過起居室的床榻上,只剩下了衣冠,秦穆公的人早就化為灰燼了。
這讓左慶明非常疑惑,這難道是衣冠冢?
不可能!
隨即左慶明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結論。
為什么?
因為黃腸題湊可不是一般人的墓葬規制,那時候秦所處的時代,雖然周室式微,但是名義上仍舊是周的屬國,而黃腸題湊是周天子的墓葬規制,等閑人根本不能用,諸侯國也不行。
秦穆公給自己制造的這個黃腸題湊,目的絕不是為了只收納自己的衣冠,而且還把象征他一生功績的方鼎放在此處。
另外,看這里的陳設,還有這墓葬的宏大規模,也絕對不可能是衣冠冢這么簡單。
可是為什么起居室的床榻上,會只有衣冠呢?就算時間太久,那枯骨總是有的吧?
帶著這個疑問,左慶明又察看了這里的東西,更加佐證了自己的觀點。
這一番探查,左慶明仿佛完全深入了其中,就如同愛飲酒的人遇到了茅臺,愛抽煙的人碰到了中華。
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夜燈初上,看到漫天的繁星,眾人才反應過來,原來大家中飯和晚飯都忘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