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回來了!》
這是魔法日報的整版頭條,詳細的描述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波動方程,絕大多數的巫師都不能接受波粒二象性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即使是偉大的傳火者艾斯提出,也依然不能讓人滿意。
泰勒斯與布萊尼婭提出的波動方程,已經成了所有人的救星,不愿意認知破碎,也無法理解波粒二象性這種燒腦殼的巫師們,投入了波動方程的懷抱。
泰勒斯一系列的論文更是增添了他們的信心。
泰勒斯將其余經典力學進行類比,最后得出它們之間具有統一性,也就是說一切經典理論都可以用波動學說來解釋。
在魔法議會第五百七十一屆前沿理論學術大會上,一位傳奇巫師直接質疑道:“經典力學的很多公式都是非波動性,你怎么能說波動學說可以解釋一切經典理論?”
泰勒斯笑了笑,高聲說道:“這是因為經典力學在處理一些細微問題上具有局限性。比如說,經典力學也研究機械波,但是如果給定的位移遠遠小于機械波的波長,經典力學自然無法從宏觀上得出波運行方式。
同樣的,我們可以用幾何光學進行類比,盡管光沿著直線傳播,但當光通過一個比波長還小的孔或者障礙物時,光的傳播并非呈現出簡單的幾何形,光斑實驗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刻再討論光的幾何性質就失去意義了。”
泰勒斯環視四周,望著一位位傳奇巫師,自信的說道:“我們有理由相信,當電子運動的軌道和電子的物質波的波長差不多時,討論電子的路徑也會失去意義。在這種情況下,電子絕對不是我們認為的傳統意義上的一個粒子,而是像云霧一樣四周擴展開來的一團波,電子沒有具體位置,也沒有具體的軌道路徑可言。
電子,就是個波啊!”
“那按照你的說法,我們在座的諸位,還有無盡星空的凡人都可以是波?”
又一位巫師站了起來,大聲的質問道。
泰勒斯依舊自信,笑著說道:“我們,可以是波。但是,和我們運動相結合的物質**長太短,波動性是顯示不出來的。討論宏觀物體的物質波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的討論和研究,必須著眼于微觀,因為研究微觀粒子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其波動性!
電子、光子都是微觀粒子,它們是一團一團的波,就如同開水鍋里的水蒸氣,掀開鍋蓋后落在鍋蓋上才形成水珠。這些水珠就是人們長期以來誤認為的粒子,我們是時候建立波動力學,去研究和解釋這一切。”
就在這時,達魯站了起來,作為矩陣力學的創始人之一,達魯對波動學說天然不感冒,祂朗聲說道:“請問沒掀開的鍋里是什么?”
泰勒斯也沉默了,他也不能在鍋蓋打開之前就鉆到鍋里考察其中的情況。
論戰仍在繼續,波動理論與量子論有著根本的沖突,兩方的支持者你一言我一語,各不相讓。
格爾圖學派的達魯等人認為波動方程不應該作為前沿魔法方程的最佳解釋,泰勒斯也直接說道:“有些理論不具備任何美感,我感到沮喪。”
毫無疑問,泰勒斯說的就是矩陣力學。
雙方無果,只是加劇了這種撕裂,最終只得暫且休會。
心中焦急的貝蒂找來了布萊尼婭、亞歷山大和湯姆遜等數學大牛,集合眾數學天才的力量,從數學上推導出這兩種方法在處理問題時是等價的,最終被“量子力學”統一。
這次大會最終稀里糊涂的結束,但這種說法就像是在和稀泥,只能治標不治本,因為兩種理論的立足點也完全不同。
矩陣力學的立足點是“微粒”,波動方程的立足點是“波動”,這才是波粒之爭的根本。
至于波粒二象性,巫師們認為這也是一種“折中”,除了亞歷山大等少數人,絕大多數巫師并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