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綱的叛亂其實黃昏早有意料,只是沒有料到紀綱竟然如此喪心病狂的妄圖攻下皇城,在黃昏的意料中,紀綱應該是等到朱棣真正對他下手之后才會迅速造反,沒想到紀綱竟然先下手為強。
不得不說,一直站在獵人立場的紀綱,對危險的感知有著猛獸一樣的嗅覺。
但黃昏其實一直相信朱棣。
不管紀綱是提前發難,還是等到王振彈劾他有謀逆之意之后才發難,他相信朱棣都早有準備,所以今天晚上的叛亂應該也在朱棣的意料之中。
但為何戰局沒有呈現一邊倒的情況,皇城那邊的廝殺差一點就被紀綱攻進承天門。
而朱棣的把握應該就是他悄然埋伏在羽林后衛那邊的一千神機營。
這是朱棣的自信。
一千的神機營足夠平定紀綱的叛亂,因為朱棣知道,就算紀綱叛亂,錦衣衛不會全部跟著紀綱造反,加上紀綱之前培養的死士,最多也就1萬余人,而一千神機營加上羽林前后衛,確實足以平叛紀綱。
但黃昏有一點寒心。
因為從始至終,朱棣的謀劃之中就只想保住皇城,然后再順勢反擊,根本沒有為其他臣子著想過,如果不是自己未雨綢繆,那么今天晚上死的人不僅有紀綱,自己也會死。
如果朱棣真的在乎朝臣的生死,那么不僅皇城內有一千的神經營,朝堂一二品大員的府邸包括自己的府邸周邊也應該秘密潛伏著神機營。
事實上卻沒有。
朱棣只是保護他的皇城。
還好黃昏沒有完全相信朱棣。
真以為趙芳生和茍布兩人是他們自己決定放棄金庫前來保護黃昏的嗎?
當然不是。
所有的言辭都是說給其他人聽的,因為黃昏不確定黃府里邊是否有朱棣埋伏的眼線,所以他必須小心謹慎。
動用蚍蜉義從保護自己,必須有絕對充足的理由。
因為蚍蜉義從在朱棣那邊的立足理由就是保護時代銀行的金庫,而不是黃昏用來保護自己安全的私人武裝力量。
所以黃昏其實早就給趙芳生和茍布說過,如果京城內發現發生動亂,他們趕到黃府支援,不論是在人前還是人后,一定要說是蚍蜉義從斟酌形式之后,自行決定放棄金庫前來支援。
而不是黃昏授意。
等事后朱棣行問起此事自己也有個交代,其實五十人的蚍蜉義從在朱棣眼中并不足以構成威脅,但作為天子,朱棣需要有一個理由來說服他不對這五十人的蚍蜉義從產生聯想。
而且蚍蜉義從人手配備了三只三眼火銃,這對于朱棣來說也是一個無法忽略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蚍蜉義從從時代金庫趕到黃昏這邊就需要有充足的理由。
黃昏正在思忖的時候,何貴匆匆進來,神容悲戚,輕聲道:“大官人,我們的傷亡很大,我的兄弟一共來了九十二人,傷了六十三人,死二十七人。
跟隨著何貴進來的趙芳生和茍布神情比較輕松,匯報道:“大官人,我們蚍蜉義從沒有死亡,只傷了七人,全是被弓弩射傷,傷勢也不嚴重,修養一兩月便可。”
蚍蜉義從參戰晚。
何況還有火銃壓制叛軍的弓弩,所以傷亡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