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綱之死,表面上看是在造反,是咱們的永樂大帝養虎為患,在大部分百姓看來,這不過是永樂十一年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大明日子照舊。
貨幣改革司繼續推廣寶鈔的通用性,加大寶鈔在日常中的使用比重,強化寶鈔的信用度,嚴格按照貨幣改革司顧問制定出來的步驟。
沒辦法不停黃昏的。
在交趾和八百大甸那邊推廣寶鈔之后,雖然前期受到了抵觸,但隨著政策的推動,寶鈔的流通穩定下來,具有信用度后,交趾和八百大甸那邊也接受了這個既定事實。
給大明帶來的好處么……
大明用寶鈔換回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以及銅鐵礦石和糧食,當初見成果后,貨幣改革司和大明皇家銀行對黃昏的金融改革徹底服氣。
連朱棣都贊嘆不已。
國庫有錢,朱棣辦事情也硬氣了許多,醫療改革也開始全面推廣,全國重點府城、州城和縣城統一建立醫療院,并招聘郎中常駐,由官府發薪俸。
而醫療改革司下面的藥物研發部門也在名醫的帶領下,在黃昏的大方向策略的指引下,傾盡全力集中優勢力量和資源,要攻克傷寒之類的頑疾。
以前大家覺得黃昏時在癡人說夢。
患了傷寒,吃幾天藥就可以痊愈,這種事你敢想?
就是呂復這樣的名醫都不敢這么說。
但看到貨幣改革司那邊的成果,醫療改革司這邊也選擇了相信黃昏,開始重點去攻克黃昏說的那什么“抗生素”和“傷寒顆粒”什么的……按照黃昏的說辭,叫中成藥。
大概意思叫中藥的成品藥。
具體什么意思,誰也不明白,讓黃昏解釋,他也說不明白,反正就是那么個意思著敷衍了過去——黃昏確實不太懂中成藥到底有什么意義,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
醫學這個有很強的專業性,黃昏只能給個大方向,具體的科學操作,還是要靠劉旭忠和呂薌這些專家來解決。
農業部那邊,黃昏卸任左部長,按理來說,應該由深諳農桑事務大器晚成的鄭鈞遞補,鄭鈞就能再上層樓,從右部長到左部長。
不過朱棣顯然沒這個意思。
鄭鈞是有真才實干的,他的能力應該更多的用在具體操作上,而農業部左部長需要戰略眼光,需要的是運籌帷幄的能力,需要和其他各部門打好關系,不應該讓鄭鈞的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
所以朱棣一方面召見鄭鈞嘉獎了他,表示我雖然不讓你去當這個左部長,但你這個右部長朕還是青睞有加,你就踏踏實實到給朕把潛在的糧食危機解決了。
鄭鈞感動的一塌糊涂。
但始終需要一個左部長來主持大局,關鍵是在現在朝中人手緊缺,朱棣思忖了一兩日,還是決定從內閣之中找個清閑的人來權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