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前些年跟著高賢寧讀書,又跟老鄭和一段時間,接觸到社會階級上層,這一兩年又在暗中調查紀綱,是以極為熟悉社會形態和政治局勢,聞言有些不解,“陛下,有些話奴婢能否向您詢問一下?”
朱棣點頭,“你說。”
王振想了想,道:“奴婢先前跟著先生高賢林在雞籠山下的國子監附近讀書,先生曾說陛下會在十年內遷都北方順天城,如今順天皇宮初具規模,遷都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陛下既然已經將去北方,又何須在意南方的江南士族?”
朱棣笑道:“沒錯,再有一兩月等打完了瀾滄朕便打算去順天,而今后大部分時間,朕都計劃留在順天,應天這邊,由太子監國,但太子仁厚,又與朝中文臣牽扯過多,利益糾結之下,太子恐怕會束手束腳,沒法壓制住江南士族。然而有些事雖然明面上不顯眼,不過很多事情已經越來越嚴重,從這幾次鄭和下西洋之后發生的事情可以看出,朕讓三寶下西洋的事情觸及到了江南士族的利益,所以這幾年的政事其實在江南這邊施行的很不順遂,朕去北方順天以后,應天這邊的政事只會更艱難,江南士族必然多般刁難太子,長遠以來,江南士族必成隱患!”
王振懂了,嘆道:“陛下為太子殿下登基鋪路,以便將來行政天下,可謂是良苦用心,然而太子殿下現在還以為您更喜歡漢王和趙王殿下,太子殿下依然每日惴惴啊。”
這番話有感而發。
王振并沒有其他意思,王振只是聽到朱棣那一席話后,知道了很多朝堂之上和民間不同的道理。比方說王振知道了為什么當年會有藍玉案和胡惟庸案。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年太子朱標身死之后,太祖為了確保太孫朱允炆的登基之路,也確保朱允炆登基之后不會出現朝堂動蕩,所以太祖必須將開國功臣鏟除干凈,不讓他們對朱允炆有任何的威脅。
因此開國功臣被朱太祖一路屠戮。
像藍玉那種膨脹后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就不說了,本來就是藍玉自己在找死,竟然敢讓拱衛京畿的部隊派三百人去給他修府邸。
這是天子的待遇。
你一個臣子,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所以藍玉的死其實是必然的。
但其實還有很多的開國功臣并不足以致死,但他們還是死了。
最后太祖就給朱允炆留下一個耿炳文,而耿炳文是一個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的武將,這樣的武將你讓他來造反那根本不可能成功。
因為他不擅長進攻,怎么可能奪取天下。
也正因為如此,朱棣靖難的時候,朱允炆面臨著手上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只能重用李景隆,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徐輝祖,卻又因為徐增壽的事情,朱允炆又將徐輝祖調回應天。
然后才有朱棣的靖難奇談。
靖難之所以成功,李景隆功不可沒,朱允炆的作死也是千古第一,要不然朱棣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本上在說江南士族的事情,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王振竟然說到太子那邊去了,而且還是關于登基什么的事情,朱棣聞言心生不悅。
蹙眉冷哼一聲,“嗯?!”
你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