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的戰事取得階段性的大勝,接下來就看陛下如何對吳哥,是趁著雄霸在吳哥境內攪得天翻地覆的良機出兵入境,還是等雄霸水落石出之后再去撿落地桃子。
都需要朱棣的裁定。
明兒個就要出發去長平布政司,黃昏正在家里陪孩子讀書念書,早上吳與弼之前來過一趟,說秋闈發揮的不好,有可能無法一甲中第。
黃昏安撫了他許久,迅速啟動備用計劃。
既然不能在秋闈一甲中第,那么就需要去翰林院那邊打磨名聲——要推廣字典,靠官府力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儒出來帶頭。
現在吳與弼可能拿不到一甲,那就只有折衷,讓吳與弼在翰林院那邊多拉一些人才來一起推廣字典,不過這也有個問題。
翰林院那邊現在基本上沒什么人。
現在都科舉進士,根本沒機會去翰林院就被任職到地方去了,尤其是今年打下瀾滄、占城和大城后,連同進士都被委以重任。
所以黃昏明日出發之前還得去找一下朱棣,讓他無論如何,得把吳與弼留在翰林院。
不能讓吳與弼的時間被地方政務浪費。
好鋼用在刀刃上。
吳與弼這樣的教育大家,就該操刀教育改革的事情。
然而不用等到明日。
剛吃了午飯,皇宮那邊老人宣召黃昏,也宣召了今兒個休憩的內閣輔臣吳浦,說陛下有要事召集諸位臣公商議。
黃昏和吳浦急忙換了衣服趕赴乾清殿。
走進午門,接連遇見好些人,六部尚書以及諸多侍郎,五軍都督府的在京高官,內閣諸位輔臣。
這架勢讓所有人都心里一沉。
這可比小朝會還隆重。
難道是發生了涉及到國家涉及根本的大事,否則哪需要這么多人來議事。
眾人進殿行禮。
朱棣坐在御書桌后,神情尋常,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將手中一本從中南半島傳回來的章折丟到眾人面前,“看看吧,狗兒、徐輝祖、沐晟、李景隆聯名寫的一封奏折,詢問是否要出兵吳哥境內。”
兵部尚書金忠幾乎是不假思索,“陛下,微臣以為,我大明雄師連番征戰,又在異國他鄉經年累月,早以上困乏之師,如今雖然大勝之后,將士們必然懈怠了下來,此刻軍心不齊,貿然再出兵吳哥境內的話,只怕會遭遇挫折。”
這話已經說得很直白了。
出征中南半島的數十萬大軍,已在外一年多了,打下瀾滄、占城和大城后,將士們肯定思念故鄉,這個時候你還讓他們去打吳哥,只會無心戀戰。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
但道理是對是錯,要看人怎么說,站在什么角度來說。
五軍都督府一位都督僉事出列,反對金忠說道:“微臣認為金尚書之言并非全然如此,誠然,我大明雄師是遠征之師,但這一年多,后勤補給從未中斷,將士們也只是遠征一年多,比起你們讀書人口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區區一年多時間,真算不得什么,而現在大軍剛剛打下瀾滄、占城和大城,軍心正盛之時,不打吳哥更待何時,更何況吳哥境內現在一團亂麻,若是不趁機出兵,等吳哥平定了雄霸之亂,咱們再要打吳哥,豈非要付出更多兒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