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如豆。
梁道坐在尚是嶄新的地下室中,淺斟慢飲的喝著小酒,再隨手翻著一本手記,這是前任布政司使范文端留下的工作手記。
詳細記錄了他來長平布政司半年的政事記錄。
難怪會英年早逝。
水土不服只是一個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事必躬親,范文端啊范文端,你以為你是南陽諸葛亮么,你只是大明眾多布政司使中的一個,還是官階品秩最低的一個。
卻將自己累死在這片遠離故土的草原。
愚蠢至極。
你以為這片草原的人會記得你?
別說他們了,再過個十來年,就是大明境內,也沒人記得你范文端。
不至高位,何談青史留名。
想到這梁道慢慢搖了搖頭,讀書人,終究是迂腐的,或者是天真的,過于理想了,可這個如此現實的世界,哪能讓你如此理想。
理想,在仕途上從來都屁都不是,王文公的理想不比你范文端更高?
王文公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的事情,在前朝也是大事,欲要改變宋朝逐漸衰敗的隱患,可惜沒能成功,饒是如此,宋朝的舊黨在王安石死后,還是愿意建策當時官家,給王安石謚號“文”。
文,是文臣最高美謚!
梁道端起酒杯慢慢抿了口,蹙眉。
酒不好。
但梁道從不嫌棄,正如他當年還貧賤時,別說好酒了,就是馬尿一般的酒,他都喜歡的緊,有錢之后,雖然不再喝劣酒,但也不嫌棄。
只有經歷過貧窮,才知道當下富貴的來之不易。
可為何范文端不知道珍惜?
梁道知道范文端的出身,不是什么詩書世家,也不是官宦子弟,和他梁道一樣,都是起于寒門,在洪武中期科舉中第,還只是同進士。
在地方任職,輾轉多地,甚至都沒做過一方主官,只是憑著勤奮和努力,不斷的升職,一度做到了浙江承宣布政司的參政,然后就被調到長平。
范文端死時,當時的長平布政司參政和參議輔助他的學生謝客收拾整理他的遺物,堂堂一位布政司使,留給子女的不過區區三十兩大明寶鈔,以及一大堆的書和畫。
硯臺兩座。
一座端硯,一座歙硯,都是名品,看似價值不菲,其實端硯是范文端科舉時,他的恩師贈送給他的,而那座歙硯則是他調任長平布政司使時,由浙江承宣布政司使孫雋所贈。
名士風流,當配好硯。
至于書畫,書挺值錢,畫更值錢,不過讀書人而言,這些東西一般不會變賣,只會留給子女,所以范文端的家人,繼承的遺產只是個寂寞。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倒也還算好。
范文端為國殉職,陛下仁慈,特意下旨,范文端的兒子已經去國子監太學,以后參加科舉,就算科舉不中,陛下也會給他恩賜進進士。
算是福蔭子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