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帖木兒東征,是在永樂三年。
帖木兒大軍東征之前,也就是建文二年,帖木兒的孫子伊斯坎達就發動過一場戰爭,攻下了于闐等地,一直推進到塔里木河中游。
他的成就引起了幾個無能長輩的嫉妒,于是被召回撒馬爾罕,以違反軍隊節度的罪名軟禁至死。
而這小伙子死時年僅15歲。
十五歲,就能率領大軍在新疆那片地上橫沖直撞,如果這小伙子成長起來,搞不好就是一個霍去病那種的人物。
而且當年帖木兒是打算和瓦剌、韃靼、兀良哈的蒙古大汗聯姻的。
帖木兒東征,其實是想重建元王朝。
所以當時大明那邊認為,帖木兒不會從亦力把里,嗯,那時候還叫蒙古斯坦,又短暫改名突厥斯坦,最后才改名亦力把里,也叫東察臺合汗國。
當時普遍認為帖木兒不會先打亦力把里,而是打瓦剌、韃靼和兀良哈,統一蒙古部落后再進攻大明的,所以當時朱家皇室也沒將帖木兒放在心上。
彼時的金帳汗國屬于帖木兒統治之下,帖木兒死后,其子沙哈魯沒有帖木兒那么強大的能力,所以金帳汗國獨立出來了。
說白了,這一時期的中亞,基本上還是蒙古人的天下。
當年被漢朝攆得到處跑的蒙古部落,發現自己打不過中原王朝,但往中亞那邊一去,嘿,臥槽,怎么老子也是無敵的,別說中亞,西亞乃至于歐洲人面對蒙古人,都是輸多贏少。
只不過時代是發展的。
而蒙古部落也發現,無論怎樣,還是中原王朝占據的那片土地最豐饒。
到宋末,宋朝連聯金滅遼,又連蒙滅金,看起來是一番騷操作,結果卻把自己操作進去了,然后蒙古就走到了巔峰。
時過境遷,如今的大明終于又重回漢唐巔峰。
不,應該說已經超過了漢唐巔峰。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天子,對曾經東征過他的帖木兒王朝有點報復心理也很正常,何況帖木兒當年在洪武時期還是朝貢大明的,結果朱棣登基前后,不僅不朝貢了,還妄圖東征,同時還罵朱棣——關鍵你嘛豬皇帝,朱棣能忍,你說朱棣靖難方面的事情,這涉及到朱棣皇位的正統問題,咱們這馬背上長大的永樂大帝能忍?
不能!
那么當下準備遠征帖木兒王朝,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沒有之前的一系列外擴,大明根本不可能有遠征沙哈魯的條件——大明可沒帖木兒那么愚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漠北盡在掌控,亦力把里也已經打下。
進可攻,退可守。
何況還掌控了西域神女娑秋娜,有了一個完美的傀儡政權的人選,只要把你沙哈魯解決掉,那么帖木兒當年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就會變成第二個中南半島。
這是國家局勢下,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那邊,都沒有反對繼續西征的道理。
政治局勢?
先前已經說了,幾位都督因為一直支持朱高煦,導致這些年的外擴戰爭一直沒撈到軍功,都督位置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哪還敢不順著永樂呢。
兵部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