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臣的態度前后反差之大,讓朱棣想笑不能笑。
這事吧……
有點貓膩在里面。
在第一次說起此事的大朝會后,朱棣就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召見各種重臣,然后明里暗里的明示暗示,這些臣子都是人精,一看陛下鐵了心要支持黃昏以一己之力去定一國,加上武將們的分析也很有道理,于是也樂得賣朱棣一個人情。
重臣們還有門生和同窗、好友,于是在第三次大朝會上,整個朝堂的文武百官的態度出氣的一致:讓蚍蜉義從去,讓蚍蜉義從盡快去打。
如果可能,甚至可以讓軍器院給蚍蜉義從支援一批火器。
于是此事塵埃落幕。
朱棣的旨意很快分送各地,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那邊,更是直接,旨意還沒到,兵部已經準備好了一萬套輕盔,并且準備好了兩千匹戰馬——漠北在手,中原王朝一直頭疼的戰馬稀缺問題就迎刃而解,所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準備好這些東西,真不費時。
沒辦法,戶部那邊有的是錢資支持你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府。
甚至很快傳到中南半島。
于是中南半島那邊,無數精銳迅速從各地向交趾匯合,最后抵達交趾形成軍隊編制的蚍蜉義從,恰好五千人。
而在此之外,駐留中南半島保護時代集團商業活動和運轉的安保力量的蚍蜉義從,其實還有三千多人——但這只是錦衣衛和東廠能查出來的而已。
中南半島的蚍蜉義從到底有多少?
趙芳生知道!
他現在統領整個中南半島的蚍蜉義從,所以他清楚蚍蜉義從究竟有多么強大的兩,而除了趙芳生之外,還有一個人知道。
黎利!
交趾的黎利,如今在交趾布政司擔任了個經歷的官職,因為他在交趾的聲望和地位,這個交趾布政司經歷的分量一點不比布政司使低。
而中南半島蚍蜉義從的總部就在交趾。
不巧的是黎利恰好是中南半島最支持黃昏的人,所以散落在中南半島的兵力看起來只有五六千,但黎利卻知道,就趙芳生藏在藍山那邊的一支蚍蜉義從,就有五百人,而且全是操練火器的精銳,這一次也傾巢而出了。
像這樣的還有很多。
其實蚍蜉義從在中南半島的數量,應該是一萬五千左右!
火器也只裝備了一半的人數。
有一說一,時代軍工擁有這個技術和經驗,所以蚍蜉義從的火器成本其實相當低,當然,受限于所處的朝代,蚍蜉義從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蚍蜉義從還是很低調。
朱棣的圣旨一到,五千蚍蜉義從就從交趾出來,一路不停的接收從兵部、五軍都督府和戶部送過來的糧草補給,從交趾進入廣西后,這五千蚍蜉義從就已經是一直正兒八經的全副武裝的軍隊了!
與此同時,大明境內的蚍蜉義從,也在縱貫南北的那條交通要道北上的必經之路上等著匯合,通關文牒那些戶部和兵部那邊早就解決了。
永樂十六年的春末,蚍蜉義從八千人,幾乎全副武裝,橫穿了整個大明,來到了塞外,走入瓦剌那片草原,向著大明妖臣所在的北固城靠近!
蚍蜉義從,即將真正的在世人面前展露它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