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理想,很多時候我們個人的理想,最終被歲月磨平,而很多時候那些龐大的理想,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前赴后繼的為之獻身。
比如“覺醒年代”里的那群先驅。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一個宏大的理想,總是會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兩極世界,就是一個宏大的理想。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黃昏是真沒奢望過,因為他只需要一個人認可就行了,然后再找一群人,來一起為這個理想奮斗,很多年以后,他可以自豪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才能夠說:“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經歷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黃昏不管他現在所處的大明是歷史上的大明,還是平行世界。
不重要。
因為自己周圍的中國人是鮮活的,而這群中國人創造的國家、維護的社會,會一直是中國人的,那么自己就應該為它奮斗。
可問題在于,朱棣能理解自己的意圖么?
黃昏沒把握。
畢竟朱棣是一位封建王朝的君王。
他的思維都是受到桎梏的。
那么接下來這些時日就很重要了——如果朱高煦弄出來的這些風言風語沒讓朱棣下圣旨,著東廠或者錦衣衛來瓦剌調查,出兵金帳汗國依然無可阻擋,那么說明朱棣應該是懂了。
而且同意。
反之……那也別打什么金帳汗國了,先準備和朱棣的最后一戰罷。
時間匆匆。
很快進入盛夏,哪怕是在草原上,也有些炙熱難當。
直到準備出兵之前,朱棣的圣旨都沒有來到北固城!
黃昏也便不去東想西想了,反之先打了金帳汗國再去沙哈魯的地盤上撒泡尿再說,至于接下來是繼續西進,去整合歐洲還是先輔佐大明拿下西洋南洋,打完再想。
想得遠沒用,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不過出兵之前,還有個事得做,要不然朱瞻基跑到金帳汗國去,真可能有去無回,所以在準備出發去邊境之前,黃昏在暫住之地設宴。
赴宴之人,只有三個。
太子朱高熾。
太孫朱瞻基。
郡王朱高煦。
三人都給了面子,其中太孫單人赴宴,太子帶了個內侍,這不能怪太子,實在是太胖,沒有內侍在旁邊多有不便。
朱高煦則帶了個幕僚:胡永興。
簡單而心懷各異的寒暄之后,大家落座,黃昏示意阿如溫查斯給自己把酒斟滿——至于其余三人,朱高熾內侍,太孫自己倒,朱高煦有胡永興。
黃昏舉杯,“明日便要去邊境,之后出兵金帳汗國,今夜在此,先預祝我大明雄師旗開得勝。”
說完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