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七年,大明暫停對了女真的征討,而在朝鮮那邊,李裪繼位后,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出現了數次暴亂,李裪對朝鮮的掌控,還沒落實到位。
請歸一事遙遙無期。
大明這邊很快有朝堂重臣揣摩出了意味:估摸著也是看大明打不下女真了,所以李裪對于請歸一事開始動搖。
朝鮮國內所謂的反叛和暴亂,極有可能是李裪自導自演。
也就是說,朝鮮要請歸,就必須先打下女真。
這就很蛋疼了。
亦失哈、張輔、徐輝祖這樣的黃金組合,在優勢兵力下,擁有神機火器,大明兒郎在女真那邊死了兩萬人左右,歷時兩年了,都還沒打女真,哪可能在短時間內拿下。
所以對此,朱棣也很蛋疼。
沒辦法,只好派使臣去了一趟朝鮮看情況,去的還是內侍黃儼,然而這貨到了朝鮮之后,什么消息也沒打探到:被李裪嚴防死守!
最后灰溜溜的回來了。
倒也不算空手。
又帶回來二十多個朝鮮貢女,然而咱們的永樂大帝已經五十九歲了,哪消化得了這么多美女,索性就留了兩個好看的,其余一般好看的就著人送去金帳汗國,讓黃昏處理。
怎么處理?
當然是賞賜給金帳汗國那些聽話的萬戶。
也算是收買人心。
而在永樂十七年的春天,逆天改命了多年的徐皇后,終于還是油盡燈枯了,臥床不起,哪怕是御醫用盡手段,徐皇后也是一日比一日削瘦。
到最后飯都吃不下了。
雖然身邊有太子妃陪著,徐家四妹和徐妙錦也會每日都去探望,連豆角豆苗有空也會去找大姨,但徐皇后心里依然牽掛著她的至親:太子在北固城,太孫朱瞻基在金帳汗國,二兒子朱高煦也在金帳汗國。
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本該油盡燈枯的徐皇后,竟然一直沒有咽氣。
朱棣躊蹴了很久。
最終還是下了圣旨,讓朱瞻基、朱高煦和太子返回應天。
同時,讓李謙去金帳汗國監軍。
和徐皇后的茍延殘喘不同,另外一個明初大人物的逝世來得干脆直接得多:老和尚張定邊在過了百歲之后,這位元末明初第一猛將,在永樂十七年的春天的一個普通早晨,被小沙彌發現圓寂了。
建初寺上下,包括如今在建初寺修行的溥洽也覺得驚詫莫名。
昨夜張定邊都還精神抖擻。
怎么才一夜的功夫,就圓寂了。
朱棣雖然政事繁忙,又要操心徐皇后的病情,但對于張定邊還是仁慈了一把,允許他的尸骸送回故鄉,甚至還給他追封了個大明的伯爺——不管你要不要,朕給你了。
然后,又讓禮部那邊看情況給張定邊弄了個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