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之間說話不累。
朱瞻基聽到朱允炆這么一說,知道這事果然向著最壞方向發展了,不過還保留著一線希望,搖頭道:“問題是現在寧德被大軍圍境,不知道二伯何來的底氣,此事還怎么傳得出去?”
朱允炆微微一笑,“貧僧當然跑不出去了,不過瞻基,你真覺得此地已經飛鳥難渡了么,胡侍郎到來這么久,難道這期間就沒人離開?”
頓了一下,“其實也不需要人離開,寧德被大軍圍困,貧僧若是就此圓寂,那么在寧德之外的舊臣無法得到貧僧的消息后,只需要在民間大肆渲染,那么百姓自然就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也許官方沒有記載,但是民間讀書人,寫野史的話,以他們的想象力,會寫成什么樣?”
低宣一聲佛號,“除非四叔能將天下追隨建文的舊臣勢力屠戮干凈,一個不剩,否則世人終究會知道,四叔以靖難為口號,搶奪皇位趕走侄兒,又在十數年后,以鐵血殘忍的手腕將侄兒戕害在福建寧德,那么瞻基,你覺得世人會怎么看待四叔?”
朱瞻基沉默不語了。
許久才問道:“那么二伯需要侄兒怎么做?”
朱允炆搖頭,“貧僧也不知道。”
這是個死結,朱允炆知道,不管怎樣,這次他難逃一死,但是如果能救下追隨他的那些忠義之士,自然最好,但事情不是這么簡單。
他若是答應自戕,萬一朱棣事后不遵守承諾,朱允炆也無可奈何。
所以他現在需要朱瞻基給他一個答案。
而不是他給朱瞻基答案。
朱瞻基沒有答案。
所以談判陷入僵局。
從支提山上下來,朱瞻基心煩意亂,和胡濙、康寧并肩走在大道上,憂心忡忡,康寧倒還好,他的任務只是來這邊盯著,確定朱允炆之死。
其他事情他不操心。
胡濙其實也不操心,他的任務就是找到朱允炆。
真正操心的是朱瞻基。
不過康寧和胡濙知道這時候不能置身事外,陛下已經年邁,太子身體不好,身邊的這個年輕人在數年之后,很可能就是他倆的陛下,所以這個時候不表現,什么時候表現?
胡濙深呼吸了一口氣,“殿下,這是個死結,不解決好那一萬多忠義之士,這事就沒法辦了,可問題在于不論殿下您如何承諾,那位爺都不敢相信,他需要的是一個具體可行的策略,如此才愿意主動了結余生的同時,下一道命令,讓追隨他的人不再鬧事。”
只要朱允炆是自戕的,一切都好辦。
而朱允炆的自戕,其實可以操作,現場嘛,好好布置一下就行,難點在于如何讓追隨他的人相信是自戕,并且不再鬧事。
這必須要有朱允炆的親口命令,嗯,相對于那些人來說,是圣旨才對。
朱瞻基陰沉著臉,“老實說,不可能的。”
自己找不到任何辦法讓二伯相信,只要他自戕且發出那樣一道“圣旨”,就不追究那一萬多忠義之士——實際上朱瞻基也不會,朱棣更不會。
那一萬多忠義之士還是得死。
如此大家才能安心。
康寧咳嗽一聲,說了句風馬牛不相及的話,“好像今天是徐家四妹的生誕?”
朱瞻基和胡濙一愣。
旋即恍然,康寧是在提醒兩人,還有個擁有化腐朽為神奇能力的人在廣東那邊,可以將他請過來解決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