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直接告訴朱高煦,他后半生都可能困在日本,是考慮到人心,如果你現在騙了他,他就會將他的仇恨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施加到他的后代身上。
而朱高煦在日本的地位,是要世襲的。
這樣的話,縱然閹割了一個日本,搞不好又出現下一個日本。
所以要讓朱高煦心服口服的去日本。
果然,朱高煦聞言自己后半生都要困在日本,臉色明顯難看了,想說什么,又收了回去,默默的看向朱棣。
朱棣想了想,“咱們打下日本,以后怎么樣,朕無法預知到,但這么多年來,關于大明周圍的邦國局勢分析,鎮西公從沒錯過,他既然說了,那么要閹割日本可能真的需要上百年,老二,你若是愿意去,朕可以許你在日本擁有絕對的權力和最高的地位。”
就算老二擺脫應天的控制,獨掌日本,也無妨。
終究是老朱家的人。
為了給朱瞻基滕路,朱棣也是煞費苦心,看這意思,甚至愿意給朱高煦一位藩王無法擁有的權力地位和榮耀。
黃昏終于吃了個八分飽。
放下筷子,對朱高煦道:“殿下,有些時候,我們都沒得選擇,比如當下的局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你不愿意去日本的原因,可你不去日本,就能得償所愿,有一絲的可能性么?”
朱高煦不說話。
這事哪能拿到臺面上來說。
黃昏卻看著朱棣,絲毫沒有顧忌,直接把最忌諱的事情擺上了桌子,“微臣斗膽問一句陛下,時至今日,陛下可曾想過廢太子改立儲君?”
這話一出,朱棣愣住。
朱瞻基心里狂跳,朱高煦則是既期翼又恐懼。
乾清殿一片安靜。
許久,朱棣才微微搖頭。
廢太子?
那朱瞻基怎么辦,換了老二當太子,以老二的性情,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肯定是活不成的了,朱瞻基也必死無疑。
朱棣不愿意看見兄弟相殘的局面。
而太子仁厚。
登基之后不會對朱高煦下死手。
朱瞻基雖然和自己像,但只要自己多叮囑他,臨終留個圣旨,那么朱瞻基也不會對朱高煦下死手,這是最完美的局面。
老三已經英年早逝,朱棣不希望子孫中有人重蹈朱高燧的后轍。
還有個原因。
老大的太子已經做了這么多年,又數次兼國,朝堂的文臣也漸漸發展了起來,老大的太子黨勢力……盡管不準營黨結私,但支持老大的人確實很多,看作太子黨的話,這股勢力之大,朱棣也有些頭疼,現在改立儲君的話,不是不可以,但是勢必動搖整個朝堂。
不是智者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