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呂惠卿見神宗猶豫,當即率先站了出來,并厲聲呵斥道:“蘇子容,李大臨、宋敏求,爾等三人好大的膽子,竟敢威脅圣上!李定這半生,不知生母已是可憐,未守母孝也是為了‘青苗法’而奔波,你們三人卻鼠目寸光,妄圖橫加干涉。作為臣子,上不能替圣上新法分憂,下不能替黎民百姓造福,此刻竟然還有臉來指責為了新法而鞠躬盡瘁的功臣,你們究竟是何居心!”
“功臣?”蘇頌三人啞然,“他李定還是功臣了?!”
“哈哈……”反對派人也是一陣大笑,“那我豈不是柱國了,哈哈……”
“好不要臉!”變法黨人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新法事大,爾等只會無端指責,竟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柱國,開玩笑也不能這般不要臉吧!”
“要說起不要臉來。”反對派則繼續哄笑,“比不上不守母孝啊!”
一時間,雙方吵得好不熱鬧。
唯獨率先發難的司馬光,以及變法黨人頭子王安石,都沒有吭聲。其實兩人也有些弄不明白,明明是說蘇軾‘販鹽’一事,怎么就扯到李定‘不守母孝’之上來了?實在是,兩人忽略了中庸財經之能啊。
而神宗這邊,則是隱隱拉下了臉。畢竟,這是朝堂啊,又不是菜市場!滿朝文武竟如菜市場的大媽一般吵起了嘴,何其難堪。終于,待雙方擼起了袖子,儼然要打架的時候,神宗站了起來,轉身離去。
“都散了吧……,李定之事,容后再議!”
眼見神宗離去,眾人一臉愕然,爭吵之聲也就逐漸淡了下去。
畢竟,皇帝都走了,還吵個什么勁兒。
只是眾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眾人下朝散去之后,有個老太監藏在殿外柱子之后,悄悄一把拉住了王安石,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就沒人知道了。但是,次日一早還未上朝卻有詔書先下來了,內容是:
“詔,蘇頌、宋敏求、李大臨,皆罷。”
一時間,朝野轟動。
任誰都知道,此前一天,正是這三人與李定大鬧。時隔一夜,就被集體罷了官?這李定究竟是何方神圣?也太牛了吧?當然,明眼人早就看出,李定屁也不是!肯定是背后有人動了手腳。至于背后之人是誰?
還能有誰!
朝野之間,無不為蘇頌三人鳴不平。
尤其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王詵,難免就有些郁悶了。于他而言,只是想借李定‘不守母孝’之名營救蘇軾而已。不曾想卻連累三人,把官都丟了。愧疚之下,王詵憤而提筆,中庸財經頭版頭條、連篇累牘報道:
“熙寧三舍人,國之良心!當是時,李定這廝不守母孝,……”
半月之間,‘熙寧三舍人’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