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用不了明年。
今年很快這一帶就會迎來持續一個多月降雨,五月常州江陰大雨五晝夜,各漂沒五千余家,男女積尸無數,緊接著無錫,吳江洪水,蘇州秋收嚴重減產,這些會迅速摧毀他們的夢想。他們控制區那些遭受水災減產的佃戶農奴,會更加渴望像紅巾軍的控制區一樣,而接下來大明的天災模式完全開啟,他們就更沒空管這里了。
不過楊信同樣沒空再折騰。
他搞紅巾軍的目的,其實主要是為了一片穩定的產糧區,因為天啟接下來收租是收糧食,所以這片區域的民兵肯定也要種糧食,甚至把原本種棉花的土地也種上糧食。
這是必然的。
士紳們不可能收這些民兵的棉花。
之前無錫民兵區的棉紗他們就不收,不過他們不收有楊都督收,實際上最后還是賣給了他們,但現在這片區域肯定就全都鼓勵種糧食了,甚至可以強制性不準種別的。不出意外的話哪怕出現減產,在這片區域每年也可以收超過兩百萬石地租,而鎮江府原本的一年田賦僅僅不到二十萬,這里的稅賦很輕,鎮江官方記載農田面積相當于蘇州府的三分之一,田賦卻只有十分之一。
畢竟這是朱元璋根據地。
當然,并不是說這里的老百姓負擔輕。
只能說這里的地主更快樂。
當然大明的地主都很快樂,那些說明朝皇帝收稅重的非蠢既壞,去年天啟總共在號稱重賦的常州府才不過收了七十多萬石,華允誠家自己在屬于常州府的無錫縣就收了四十八萬石,雖然楊都督對華允誠還是比較欣賞,至少當初他能夠堅持不簽大義覺迷錄,但楊都督還是認為他這樣的應該被打土豪分田地。
他家不算多。
據說蘇州錢家收了九十萬。
天啟在整個蘇州府才收兩百萬啊。
孔胤植的確是一個代表性的符號,孔家擁有二十萬畝祭田,但放到這一帶他算個屁啊,董大師自己家一百萬畝,他在松江府還未必能排第一。
這就是江南士紳。
總之目前這四個半縣,至少能為天啟帶來每年兩百萬石糧食。
這些糧食就算不運到北方去,留在這一帶作為類似常平倉,在糧價暴漲的時候投入市場平抑糧價,也能夠讓老百姓輕松些。
但要說在這一帶全部打土豪分田地……
那就是真造反了。
這樣一塊地就把團練逼出來了,要是真全部搞掉,那整個大明的士紳都會組織團練跑來,就像曾剃頭這些人一樣,那樣的話會對其他地方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這也是楊信攔截那些援軍的原因。但他就到這里,就騎在這個造反與不造反的線上,不會把整個大明的士紳都逼瘋的,他們最多喊幾聲,不會真正來幫助這一帶士紳的,而且還不敢真正刺激他。
甚至會做些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