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花了一個月,朝堂才終于將消息匯總梳理的差不多,開始做出正常就該有的應對——登壇拜將,集結大軍。
說起來簡單,就八個字,要做起來……所謂登壇拜將,無非就是發聘書,封個官嗎。
但僅這步就又花了一個月!
兵部有兵部的推薦對象,丞相大臣也各有考量,后宮戚黨、太監勢力、勛貴集團……全都跟著上躥下跳,希望和己方關系好的將軍能上位領兵。
皇帝還沒發話,整個朝堂便吵吵嚷嚷菜市場一樣。
等皇帝發了話,兵部說皇帝業務不行,大臣說陛下慮事不周,后宮瘋狂的吹枕頭風,太監時不時給不中意的對象傳小話上眼藥……
于是結果還沒出,兩位名臣宿將就先倒下了,被拎著小辮送進了天牢;還有數位大將也牽連其中,自保尚且不暇,也沒那心氣去統帥大軍了。
激動者籌劃著對敵方政治勢力展開對等報復,冷靜者說現在不是內訌的時候,然而也阻止不了激動者的行為。
因為時局艱難的時候,人的正常思維就是,做點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再壞又能壞到哪里去呢?建國上臺,熒國脫歐,米國的倒行逆施,不都是如此嗎?
游戲里也不例外。
這邊認為那邊對自己出手,于是憤而出手報復;那邊認為自己做的天衣無縫,根本不可能被發現,所謂“報復”完全是無理取鬧,便理直氣壯的反報復。
皇帝偏偏又是個疏于理事的,根本彈壓不下甚至懶得搭理朝堂的爭端。
于是糾糾纏纏一個月,都公然上演全武行了,事情才勉強定了下來。
決定組建前后左右四軍,分別應對青蓮軍的東南西北四旗。
每軍一位主帥兩位偏將軍,其中正兒八經軍人出身的只有一位,還是偏將軍。
主帥后黨一位,監黨一位,紈绔勛貴一位,最后一位則是此前完全沒有指揮大規模戰役,不,甚至小規模斗毆的經驗都沒有的兵部侍郎空降……
就這么著,第三個月便過去了。
然后籌備軍餉,戶部說朝廷入不敷出,青蓮起義又耽誤了農時,嚴重影響了今年的稅收,拿不出來,還上奏朝廷申請寬減今年的稅賦;
籌備軍械,工部說匠人領不到工資,吃不飽肚子,哪里來的力氣打造裝備?而且設備也日久失修,需要修換,請朝廷先補足了欠銀,等他們喂飽了匠戶、更新了設備再說。
這兩樣還算好呢,說沒錢沒糧,欠錢也能湊合,搶糧也能吃飽;說沒有兵器,木刀木槍也能傷人,沒有鎧甲,紙盔紙甲除了怕水,也不是一點用沒有,就看軍官要不要臉了。
最麻煩的是……沒有人!
邊軍要應付蠻族入侵,兵多將多,實力還行,可惜遠在邊陲,沒有幾個月甚至半年根本調不回來。
至于各地州郡的駐軍包括守衛京畿的御林軍,都爛到骨子里了。
下層士兵腦袋活的搞副業,腦袋不活的回家種地;
中層軍官腦袋活的用屬下走私經商,腦袋不活的干脆遣散下屬吃空晌喝兵血;
至于上層軍官……他們什么都不用做,因為不管吃空晌喝兵血,還是走私經商,有一份就得算他們一份,什么不干就已缽滿盆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