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略瞅了一遍,葉寒揚了揚眉,這又是一篇不錯的論文。稍嫌浪費的是,和他剛剛的推演撞車了。
正是利用之前那篇論文收斂里奇流的方法,通過卡丘流形,對量子力學標準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進行了穩定求解。
雖然只是一個特解,并非通解,足以說明該方法的效率了。
也算是重大突破吧,為后續更復雜更廣闊的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同時葉寒恍然驚覺,由于時光差的關系,地球上的科技進展比自己預想的快的多,豐富的多,或許自己不應該太沉迷算題,追蹤成果方面投入更多一點,說不定效果更佳。
再次以狹縫核彈將論文一個字一個轟進黑洞的同時,忽然葉寒注意到,監測系統的某些數據出現了異常。
表面上并沒什么變化。
吸積盤照舊旋轉,恢宏的星云漩渦,分合的碎片,碰撞的火花,摩擦的閃電,還有無數試圖逃過滅頂之災卻又無能為力的執念……宛如地獄之底,深淵之淵。
但是修復了部分神魂的他敏銳察覺到,蘊含在不變的混亂中,某些異乎尋常的變化。
就仿佛潮汐,一眼看過去,只看到波浪起起伏伏;
但足夠細心,觀察的更久一些,就會知道一天兩次的潮起潮落;
觀察的再久,數據更加精細,尺度進一步放大,才知道在普通的起落之上,還有日月引力疊加與抵消的天文大潮與天文小潮。
眼前的場景就是如此,雖然看上去一切如舊,卻蘊含著長周期的引力牽曳變化,而且由于時間拖的太長,效應誤差太小,并未被系統精準識別出來。
幸虧福地分寒對此早有準備。
切倫柯夫效應可以穿透黑洞表觀視界,回溯時光進入黑洞更深的部分,卻沒法將信息送出黑洞。
因為那畢竟是作假的超光速,只能在黑洞內部生效。離開致密介質,過程剛好相反,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
就好像吹滅蠟燭很容易,靠吸氣就要難多了。
什么?你說差不多?
來,買份生日蛋糕,一口氣吸滅試試。或者放個屁,你再吸回去試試?
雖然切倫柯夫效應不能指望,但終究還是有力量能夠跨越黑洞的引力屏障,穿透到視界之外的。
什么力量?
空間本身。
就跟超光速一樣,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包括光子,甚至是引力子都無法逃脫黑洞的吸引,但空間變化本身是沒有限制的,所以宇宙膨脹可以超光速。
當然了,空間不僅僅可以膨脹,還可以壓縮。
所以科幻小說中有空間翹曲器。前面壓縮,后面膨脹,飛行器在其中便可無視正常的空間尺度,宛如沖浪前進。
小說只是小說。
就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任何能膨脹或者壓縮的空間的技術,除了……天然便能夠扭曲空間的大質量天體。
所以現實中科學家們花費了好大的功夫,直到2017年,才借由一次黑洞合并事件,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這不是巧了嗎這不是!
空間翹曲技術葉寒雖然還在研究中,大質量天體的黑洞他卻確實有一個啊……
引力波探測雖然極難,需要超復雜的裝置,特精密的儀器,但那是黑洞合并事件距離十億甚至幾十億光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