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傳神,神韻非常。
那明月之上,流傳著些許朦朧的幻景,有宮闕,有玉樹,有瓊樓·······
蘇淺雨從中品味出了一種“亙古長存,天長地久”的意味。
“果然是某一門道法的圖譜,這其中蘊含的道韻更加明顯了,是最上等的觀想圖。”
一門道法,所包含的是一個系統的煉養體系。
其中內容非常復雜,涉及到各個方面。
觀想、咒語、手印、口訣以及總綱,甚至某些功法行功時還要配合步伐、時辰以及別的一些什么忌諱。
從原理,到具體實施步驟,都是相當復雜的。
其中,觀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甚至是不可或缺。
但凡上乘道法,涉及到玄而又玄的玄妙之理,便很難用言語盡述。
先賢本意,往往以心印心,不落文字。
無他,言語固然可以載道,但玄妙之理,一旦落于筆端,著于文字,便經歷了一層轉述,或多或少,總是失去了一層精要。
后來人捧著道經再讀,再去揣摩,期間又隔了一層,往往很難直接領會微言大義。
于此就有了觀想圖的存在。
畢竟,文字所能承載的信息,實際上不如圖畫。
圖畫又不如直接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以心念傳遞信息。
蘇淺雨記下了前兩幅圖,之后接著去記憶別的圖譜。
這種記錄功法的圖譜,能直接擺出來給自己看,用意不言而喻。
鄭先生是在傳授一門道法。
第三幅是仙人舞劍,月夜之中,云海之端,衣袂舞動,飄然瀟灑。
從衣裳的紋路上,可以解出十七路人間劍法,是近身搏擊之術,劍招還算不錯。
不過更重要的是,其中劍意凌冽,僅僅是略微注目其中,就感覺眉心有著隱隱的刺痛感。
好似被鋒銳的劍鋒刺激著。
這其實是在講述將自家修法內煉而成的法力,配合凡鐵之劍,而鍛煉成一種鋒銳之氣。
此氣鋒利,不可阻擋,注入了自家本身的精氣神,即所謂“劍氣”。
嗯,這是劍仙圖,有可供參照的劍意、劍氣以及運化法門。
照此修煉,只要自家不是太蠢,遲早也能磨礪出屬于自己的劍意。
“咦,這幅圖好似意猶未盡········”
蘇淺雨聯系上第四幅,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第三第四得連起來看········”
第四幅,是詳盡的鍛造圖,以及七種仙劍的鑄造方式。
圖譜有標明尺寸、樣式以及其中需要的配料,邊上用著細密的小楷,敘述著如何養煉仙劍。
末尾還備注了,需要修成第三幅,將自家劍意,用劍氣承載,洗練仙劍,使其通靈感應。
第五幅就是鄭振明方才繪著的。
仙鶴躍出竹海,于夜空之中,飛升月宮。
清澈朗照的明月之上,仙門洞開。
這一關很明確,應當是某種飛仙秘術,隱藏了飛升之秘。
不過蘇淺雨也只是猜測,在沒有得到明確的口訣之前,他一時半會兒也搞不明白個中究竟。
不過大體上,可以聯系在一起,這五幅圖,是一門系統的道法。
一二幅,對應煉養法門,即自家形神的鍛煉;三四幅,注重外用以及護道,不僅有劍仙法門,還有仙劍鑄造之法,都很有意思。
第五幅,大約是個引子,或者是鑰匙,不出意外的話,當功行足夠的時候,就可以借此推開仙門,得到上界祖師接引,飛升天闕。
內煉為根,外用為枝葉,以及超脫之門,都明確無誤。
這五幅圖,就構成了一門完整的傳承。
看似最后一幅圖無關緊要,但實際上最后一幅的價值甚至占據了整個道法的一半以上。
沒有這最后一幅,那就飛升無門,任憑道行再高,也只能逗留塵世,做個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