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這女官不禁問了出來:
“小主,何以這般看中那人?不過是個寒門士子罷了,至今不過是個白身,連個秀才都不是……”
“你不懂哦,秀娘子。”
宋穎搖了搖頭,道:
“莫要以世俗名聲衡量,此人,非是塵世中人。”
“不是凡人……那……”
秀娘子明顯是小小地吃驚了一下。
搖了搖頭,宋穎不想多說。
有些事情,對于凡俗中人,很難說得很透,不如不說。
轉而想起一事,她就問著:
“吩咐你去做的陰德,都安排下去了嗎?”
秀娘子知道分寸,果然沒有繼續追問,回答道:
“已經在做了,依照小主的吩咐,我們的人手都特意吩咐要匿名行動,用小主的私房錢,修補了幾處垮塌的廟宇,年久失修的橋梁,還施舍白粥七日……都沒有暴露小主的名字,只說是好心人。”
宋穎點了點頭,難得地展露一絲笑靨。
陰德之事,于她大有裨益。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陰德,就是行善而不為人知。陽德,行善為人所知。
積陰德而不被人知,其功德的力量猶大。當世即可利益自己,更可惠及子孫后代。
冥司不是沒有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可不是虛的。
積德得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很多人不知道積陰德之重要,往往做善事后大肆宣揚,恨不得所有人都廣而告之。
這種功德事,便成了陽德。
陽德之力實則遠不如陰德。
究其原理,在于陽德為人所知,而一旦出名了,功德也就隨著名氣的高漲被抵消了。
等于將功德變現,化作了世間的名聲。
陰德便是秘而不宣之善,不隨名聲而轉化,自然力量強大。
古人的“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是積陰德;
分粥賑饑是積陰德;
筑橋鋪路、鑿井引水、點燈施茶、捐棺義葬、急難救助是積陰德;
功成不居、不稱己善、不揚人過更是陰德;
見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隨手撿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陰德。
這些善行都在陰司登記造冊,縱毫發善事亦無所疏漏,是為陰德。
許多人以為,做了善事無人知曉,自己吃虧了。
其實不然。
若將珍貴的功德用以換取名聲,那才是真正的浪費。
聲音不因為小,而沒有人聽到;德行不因為隱藏,而不被發現。
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深潭里有了珍珠,連潭岸都不會干枯。由此可知,行善貴在日積月累,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行善不欲人知,這叫陰德。
陰德較之陽德更為有力。
因名聲亦是福氣,陽德廣為人知,實則大半力量已轉化為世間名望,能殘余多少利益實在難說。
時日推移,陽德漸漸了不得力,其力耗盡,已化為名聲。
唯陰德綿綿不絕,不為人知,可以長久,能利益家族。
是以陰德至重,必須多多儲蓄。
于個人道業修行而言,陰德便是外功,足以裨益修行,減少阻礙,乃至于消災解難……更不可輕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