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的美味與美名從東漢時期就開始流傳,代代都是朝貢品。
不過到上世紀**十年代開始,野生鰣魚基本已經滅絕,如今吃的基本全是人工飼養的。鰣魚鮮美,貴在鱗下有脂肪,所以一般都帶鱗清蒸,如果去鱗烹制,那便是外行了。
鰣魚生性剛猛,水下橫沖直撞,動輒鱗破而亡,耐氧又極差,出水便死,鮮魚相當難得。
于是從明朝起,每值漁汛,驛馬臨江,只等鰣魚第一網出水,立即冰鎮直送皇城。
“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等官府、富豪們遴選分嘗了,魚市才敢上市。
喬智在處理鰣魚時,展現出來的刀法,讓人眼前一亮。
用尖嘴長刀,挖去鰓,沿胸尖剖腹去內臟,沿脊骨剖成兩片,各有半片頭尾。
精細程度,嘆為觀止,起碼有十年的刀工熬煉。
原本覺得喬智年輕,基本功不扎實,如今來看,卻是走眼了。
不過,最讓他們感覺不俗的是處理河豚的技巧與手法。
河豚想要從有毒變成無毒,有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鮮魚加工,第二烹飪火候,第三置用器具分開。
這三關都是為了去毒,防毒擴散。
所以在十幾年前,淮南一帶燒河豚的大師,一般都是名人。
大戶人家如果想吃河豚宴,一般都會請這些大師上門烹制。
大師在將河豚端上桌之前,也會自己親自品嘗,如果自己沒事,才會給主人家食用。
烹制河豚,本身便是一個危險的工作。
喬智將皮、肋、腸、鰓、卵巢、肝臟、肉全部分離,每一刀都極為精準,保證每個部分都不會相互干擾。
用開水燙皮,刮掉白膜,清洗干凈。剪去肋上的紅筋,用鹽打去表面薄膜。用拇指挑破腸后洗去污垢,將腸繞在鰓上。用繩子扣好卵巢,懸高空風干,待后專門烹制。新鮮卵巢,絕對禁止食用。
至于肝臟也是有劇毒的。
切去邊角,抹去表面薄膜,剪成5毫米片,洗凈血污,置專用容器。
因為手接觸過肝臟,也需要反復清洗。
至于被分離出來的河豚肉,不僅無毒,而且是極品美食。
僅僅是觀看喬智處理河豚的手法,便可以確定這道菜絕對不會有任何隱患。
接下來便是烹飪的過程。
將鍋燒熱,放入豆油,蔥姜爆香,再放入河豚,加大批白酒,倒入高湯,大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燒至酥爛。
除了這三道菜之外,還有一道素炒,名為紅湯秧草。
秧草在淮南是常見的蔬菜之一,古稱苜蓿,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秧草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又能降血脂、抗凝血、防出血、清內熱,是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佳蔬。
秧草自有青味濃郁,加入魚露之后,混合出很特別的鮮美氣息。
三道江鮮,一道時蔬。
若是此刻有一碗米飯,人生一大幸事!
等菜肴一上桌,評委們拿起碗筷,迫不及待地開始品嘗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