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網絡上的‘先驅者’,‘鍵盤俠’,如果災難真的發生了他們身上,只有跪著祈求老天,但老天會幫助他們么?老天可不會幫助他們,這時他們才會想起自己詆毀過的祖國。”
……
尼克松把話題拉了回來:
“咱們還是具體關注一下核輻射吧,這個問題是目前看來影響最大,也是異變的主要原因;”
“剛剛這位先生說,在華南市上空爆炸的原子彈當量有200噸,那么按照原子裂變的范圍計算,殺傷半徑與輻射大概在40km左右,當然了,裂變的粒子塵埃還有溢出——保守估計,以華南市中心50km的距離都會受到核污染,而南郊就在這個范圍之內,所以咱們進入南郊后很有可能就會遭受核輻射;”
“但是我剛剛計算的只是溢出范圍,就算存在輻射也應該相對較弱,大概在每小時300-500μSv之間,這就相當于核電站工作人員小半年接受的行業輻射、一次X光檢查接受的輻射、乘飛機150個小時接受的輻射、每個人半年內接受的天然輻射……總的來說,如果沒有防化服,長期暴露在這種核輻射下的人體是會遭受創傷的;我這邊有專門的輻射監測儀,如果輻射量超過200μSv,我們就必須穿戴防輻射護具。”
蔡鳴說道:“如果準備不達標的話,是沒資格調遣運輸機的,所以我們都有配備防輻射的護具,這個倒是挺穩的。”
楊譽問道:“我們不太懂這位先生你說的數值,但南郊的輻射值在200μSv以上,那么再往華南市中心前進,它的輻射值會有一個怎樣的變化呢?”
尼克松欣然回答:“輻射范圍肯定是和距離爆炸中心成正比的,越往里面走,他的核輻射數值就越高,理想化的狀態下,進入40km內,放射性污染就會攀升至1.00Sv以上,30km很有可能再高一些……如果達到100Sv的話,所有生物都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死亡,但由于這顆原子彈是在空中爆炸,粒子全都浮沉空氣中,稀釋得比較多,很有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的數值……這些都只是理想化的狀態,具體的數值還得等深入華夏市中心才能檢測得出。”
梁逸問道:“你的意思是說,市中心也許其它生物?”
尼克松點頭道:“嗯,理想上是這樣的,因為那是原子裂變殺傷力最大的范圍,但我不確定‘X’病毒的攜帶者,是否會在嚴重的核輻射下死亡。”
科菲霍爾補充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感染者已經曾‘死亡’狀態,它們的器官都已經壞死,哪怕是遭受核輻射也不會對它們的‘活性’造成影響……還是得親自去現場看看才能揭曉答案,”他笑嘆道:“我倒是蠻期待這一場探索發現的。”
尼克松說:“既然說到這里了,不如就讓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核武器’的知識,這樣大家心中也對今后要深入的華南市中心有一個比較相對清晰的概念。”
楊譽笑道:“相對的概念,你讓我想起了某些做研究的朋友。”
尼克松笑道:“沒錯,我們搞科學的,一般都會提倡‘相對論’,不論是物理學還是哲學,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呵呵……扯遠了,咱們繼續講核武器,”他停頓了一下,才接著說:
“核武器的破壞威力主要來自四方面:1、沖擊波,約占爆炸能量的40~50%,2、光輻射,約占爆炸能量的30~50%,3、核輻射,約占爆炸能量的5%,4、放射性沾染,約占爆炸能量的5~10%,核爆炸瞬間對于目標毀傷最大的就是能量迅速擴散產生的巨大沖擊波和高溫高熱的光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