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妨,現在是秋收時節,糧食價格是正低的時候,可以從各地大量購買。”說到這里,黎安明隨即對吳洋安排道:“通知何源,讓他岱山會的交易折算成糧食、礦石等的形式折算,盡量少收現銀,另外,讓他通過海貿的形式,從安南、日本等地大量購糧。”
何源坐鎮岱山島,除了岱山會在國內的貿易外,黎安明還讓他重新組織起了海貿,如今臺灣那里有兩支艦隊在手,海貿方面的安全問題黎安明就不擔心了。
想了想,黎安明又交待了一句:“還有,臺灣的存糧應該不少,通知荃叔,讓他安排人運到四川來。”
雖說島上紅旗軍占領的地方不多,但是以一年三季的產糧速度,島上也能剩下不少糧食,此外,同濠鏡澳等地的交易,也是以礦石、糧食等物資結算的。
黎安明之所以要兩線同時作戰,除了占下臺灣島能快速的進行大航海和提供退路外,還有便是在必要時能提供一些后勤保障。
“是,屬下這就去安排。”等黎安明交待完后,吳洋才拱手應了一句轉身就去安排了。
“如此一來,糧食問題便解決了。”見狀,朱萊便笑著說了一句。
黎安明點了點頭,隨即拿過看完的信,揮了揮手道:“行了,這上面的問題我們就不用理會了,他們能提出來,便能處理好的。現在我們來說說你們先前討論的教育問題吧。”
“教育?”聽到黎安明的話,眾人齊齊一愣。
黎安明沒有理會他們的疑惑,自顧自的說道:“如今四川的戰亂就快平定了,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教育歷來是各朝各代重視的問題,而為了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擴展我們的理念,教育是避不開的關鍵。”
“《教育為本》屬下倒是知道,《教育為本》出自《禮記·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朱萊聞言點了點說道。
王元一則是大有深意的看了黎安明一眼,小聲說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這句話應該是出自隋煬帝在大業元年七月為興辦教育,拔擢人才而下的《求賢興學詔》。其中“君民建國,教學為先”應該是改自《禮記·學記》中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此外,其父隋文帝還于開皇三年下《勸學行禮詔》,強調:“建國重道,莫先于學,尊主庇民,莫先于禮”,“治國立身,非禮不可”。”
“此外,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七年頒《興學敕》,申明“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先,學則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故能為利深博。朕今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訓。”.........”
黎安明見狀抬手打斷了他的賣弄,和這些古人比賣弄這些古代學識,十個百個他也不是對手。
隨即黎安明還是點了點頭,也沒有否認:“把教育先行作為現實的決策,提到建國大綱的高度看,這是隋煬帝超越歷代帝王的又一杰出之處。而后其創立進士制,更是在前朝官制上由舉選制轉為主要由開科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的影響深遠的改革。”
頓了頓,黎安明接著說道:“雖說其暴政不少,但是連他都能重視教育,可見正應了我那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話。我也不瞞各位,接下來我們的主要工作便是興辦教育,拔擢人才。地盤打得再大,沒有人才來管理,都是空談。”
“公子,如果大辦學堂的話,所需銀兩可不少。”王元一聞言還是小心的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