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塔。
七層寶塔層層堆砌,莊嚴大方,四望如一。
最上層的鏤空塔閣內,雕刻著文曲星君的塑像,香火裊裊。
這就是大梁王朝,考官閱卷的場所。
因為觸及到了事關大梁氣運的科舉考試,還有文曲星君在上,暗中關注。
而且考生的數量也太多,個個都是鄉試中脫穎而出,秀才中的佼佼者。
所以每一份試卷,都要好生對待,不能懈怠和徇私枉法。
所有的試卷,都從塔樓第一層開始,向上面層層遞進。
第一層的閱卷官,倒不用看的太過于仔細,大致看一遍,將有資格晉升的試卷,往上面遞進。
他們主要負責的就是大浪淘沙,將那些一看就是濫竽充數的試卷,給過濾掉,將真正有文采,有見地的答卷,呈送給上面的閱卷官。
而七層寶塔最上方,坐鎮的赫然是一位無雙國士,和當朝宰相。
不管什么樣的卷子,到了他們這里,就已經注定,進入了殿試,都是一些曠世大才。
而他們負責的,只是給這些進入殿試的驕子,一個會試的排名,評出這一界的會元,并且進入殿試,面見皇上的時候,也會按照自己的順序走入大殿。
所以說,是否有資格進入殿試,還是得第二層的閱卷官來評定。
雖然經過了層層篩選,到他們這里的試卷,已經沒有多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大才之人的答卷。
但是這一步,反而是責任重大,和爭議最多的地方。
因為他們要控制進入殿試的名額,剔除一些“多余”的試卷。
自古文無第一,可能這個考官覺得這份卷子答的好,想要舉薦進入殿試,但這份卷子,放在另一位考官眼中,可能就是狗屎了。
畢竟有大才之人,除去文學功底深厚,還必定有自己的見解,答題也會帶有自己的性格。
譬如讓商鞅、吳起這樣的人,去答題有關于社會形態的試題,他們的見解,勢必會讓與之同代的很多人,覺得是胡說八道,狗屁不通。
畢竟只是主觀的閱卷,不會立馬得到歷史長河的正名。
有見地的考官,會覺得這兩人提出的“變法論”,似乎還有些道理,這位考生是有想法的。
但中庸迂腐,或者同樣有性格的其他文官看來,那就是一沓廢紙了。
所以這一層,有足足五個閱卷官,會根據每沓答卷,盡可能站在公正的角度,去商議是否能夠進入殿試。
要是出現了分歧的話,就會采取投票的方式決勝,五是奇數,也就代表不會出現票數相同的情況。
而且本來試卷就已經經過了下面的層層篩查,就算另外兩個反對者,覺得答卷完全是狗屁,也必然會有真才實學的,不然卷子也來不到這一層。
從這里,其實也可以看出,大梁國對科舉考試的看重了。
更莫說每個考官進塔前,沐浴焚香,還要向塔頂的文曲星君上香,口誦閱卷規則,類似于后世的宣誓,表示自己絕不做違背本心,以權謀私的事情,不會讓任何一位大梁賢才蒙塵,不然往后寢食難安,天棄人厭。
這在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世界,真就算極重的誓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