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酉時,第一輪殿試才結束。
而后趙宣挑出了十三個人,讓他們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其余沒有點到名字的人,也可以站出來補足。
十三個人里面,自然也有葉太了,他被問到的問題是:法重,還是人情重。
有兩個案例。
第一個是,某人犯了大罪,天怒人怨,按照大梁律法,理應判監禁二十年,但是那個地區民怨沸騰,皆申請判他死罪。
這個時候,是應該尊重律法,還是順應民心?
另一個案例,是某人犯下了絕戶罪,屠人滿門,結果那一家皆是最大惡疾,魚肉鄉親之輩,刑法理應判死罪,但是萬民請愿,要免他罪責。
此刻,又應該怎么判?
而葉太的回答是,前者可重判,加刑也好,直接死罪也好,皆看趙宣自己的治國方針。
后者,必須判處死罪,不得留情。
按照古人的思維,殺一人則償命,殺滿門,若還能網開一面免罪的話,這會動搖到大梁律法的威嚴性。
先不說那家被絕戶的人里面,有沒有罪不至死的小孩、仆人。
單論此事若放縱,往后勢必會有很多所謂的英雄豪杰效仿,殺人于律法之外,美名其曰行俠仗義,屆時法不法,國不國,勢必引起更大的后續影響。
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葉太的治國方針了,那就是亂世當重刑,聽取民聲可以,但只能用在加重刑罰上,而不是用在減輕刑罰上。
當然,某些極大影響的事件,足以讓朝堂反思,酌情修改律法的不算,畢竟律法也是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完善的。
而后者,勢必還不足以上升到修改律法的層次,仍在有法可依的范疇。
如今大梁國,雖然算得上國泰民安,但這畢竟是古代,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真就和亂世無異。
很多地方天道皇帝遠,一方豪強當土皇帝的案例從未斷絕過。
人與人之間的武力,也懸殊極大,要是助長了一次所謂的行俠仗義,那么這樣的事情,勢必會在天下各地滋生。
屁股決定腦袋。
葉太要是凡間草莽的話,他還真就會做那些,所謂行俠仗義的事情,看不過眼,就拔劍而起。
可他入朝堂,放眼宏觀大局的話,絕對不可能支持這樣的事情,乃至會嚴厲打擊的。
回答的中規中矩,不過也算不卑不亢。
這樣的問題,非黑即白,本就不能答的盡善盡美,使人驚艷,在考生當中,也算是優良的一批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這般回答,又是狠狠得罪了槐癸國師一下。
因為槐癸國師對律法的態度,從他招納身為玄士的匪寇,滋生出一大批盜戶,就能夠看出來了。
對于眼前有利于自己的,他是懷柔的!
對于不利于自己,和自己作對的,他才是鐵血不講情面的!
葉太還在這個問題上,再次和槐癸散人硬剛了一波,還舉證他的舉措,滋生出的盜戶,讓廣秀縣民不聊生,一通嘴炮,說的槐癸啞口無言,讓他看葉太的目光卻越來越冷。
而葉太,自然是不在乎的,他現在也差不多摸清楚了。
首先,自己展現的才華,絕對當得上金科狀元了。
其次,皇帝趙宣隱晦表達出來的無奈態度,很迫切的想要一個不怕死的站出來,桎梏槐癸國師派系的不斷做大。
只要自己有理有據的狂懟槐癸,至少從趙宣的立場來看,肯定是支持和欣賞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