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豪杰笑著大聲的說道:
“從今天起,我們將重新定義硅片,因為我們不叫多少英寸圓晶片,而是叫30厘方晶片。”
“哈哈……”
“沒有錯,硅片的未來由我們說了算。”
“單憑這座方晶廠,我們星河集團就可以自給自足了。”王博思興奮不已。
“還早著呢!接下來我們要顛覆整個芯片行業,讓三鑫、英特爾他們徹底完蛋。”黃豪杰擲地有聲的說道。
“沒有錯!讓三鑫、英特爾、臺基電他們通通完蛋。”王博思作為一個華國芯片人,這些年可是受夠了這些外國佬的傲慢與偏見。
事實上,硅片是集成電路主要的原材料,占到集成電路原材料成本的32%,是單一用量大的上游原材料。
目前,全球硅片的供應商主要有東瀛的信越和盛高、華國臺島的環球晶圓、漢斯的Silitronic以及高麗LG化學,這五大供應商市場份額合計高達90%以上。
而華國大陸廠商半導體硅片的生產制造能力較弱,在全球的競爭力不足。
而在半導體制造業中需要使用各種不同尺寸與規格的硅片,通常包括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及12英寸幾大類產品。
其中,12英寸產品的市場份額大,接近總體市場的2/3;此外,8英寸產品的市場份額也較大,占據了超1/4的市場份額;而尺寸偏小的(6英寸及以下)產品市場需求相對較小。
國內大尺寸硅片供給缺口大,外商壟斷格局明顯。
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華國大陸硅片供應商主要生產6英寸及以下的硅片,4-6英寸硅片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大尺寸硅片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
據華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數據顯示,近年國內對8英寸硅片的需求年增長率穩定在10%左右,2016年全年國內需求為804萬片,預計2018年的需求在81萬片/月左右。
而目前能量產8英寸硅片的僅包括外資在華工廠的少數廠家,合計產能23.3萬片/月,存在57.7萬片/月左右的市場缺口。
此外,盡管目前華國對12英寸硅片的需求高達50萬片/月,但華國并沒有12英寸硅片的量產產能,需要全部依賴進口。
張汝京曾經預測過,預計2020年后12寸硅片的月需求量將超過125萬片,未來市場供給缺口或將進一步擴大。
這也是他之前大力倡導華國發展12英寸圓晶廠的原因。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大尺寸硅片的產能和市場基本已被東瀛、漢斯、高麗和華國臺島企業所壟斷。
如果臺島和華國是一條心,這還好說,問題是他們和華國的關系非常緊張,這樣一來臺島的產能和技術,就不能算入華國之中。
以12英寸硅片市場為例,同半導體硅片的整體市場競爭格局基本保持一致。
但信越、盛高、環球晶圓、Silitronic和LG這五大供應商的市場份額更高,達到了98%;同時,華國臺島的環球晶圓市場份額有所降低。
可見,大尺寸硅片的供應主要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大尺寸硅片自主可控至關重要,國產替代大勢所趨。
2017年華國集成電路進口量高達3770億塊,同比增長10.1%;進口額為2601億美刀,同比增長14.6%,占華國總進口額的14.1%,由此可見,華國的集成電路對外依賴十分嚴重。
此外,2016年中興通訊事件使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可控這一話題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硅片作為產業上游有望受益。
事實上,早在2014年,國家就設立了“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即“02專項”,下設大硅片產業化項目,集中力量攻克12寸硅片量產難關。
目前,國內至少已有9個大硅片項目,合計投資規模超550億元人民幣,正在規劃中的12寸硅片月產能已經超過140萬片。
此外,未來可能的新增產能還有:奕斯偉、芯動能與西安高新區簽署合作意向書,將投資百億建立硅材料產業基地,打破12寸硅片壟斷;保利協鑫發布電子級多晶硅產品,欲進軍集成電路硅材料產業等。
但是現在他們不用干了,因為中子星材料公司全力生產,不僅僅可以滿足華國市場,還可以出口。
反正國內硅片企業都是半死不活,黃豪杰已經準備將信越、盛高、環球晶圓、Silitronic和LG的硅片業務徹底干死,至少華國市場他們一毛錢都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