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半導體沒有幾百億華元的投入,想想就好。
而對于銀河科技而言,試生產流片的價格非常低。
第一,生產芯片的原材料都是自己生產的。第二,星河半導體的工藝生產成本非常低,只相當于傳統芯片的十分之一左右。
一般來說,傳統芯片生產成本是多少?
非常簡單,規模越大成本就越低,芯片制程越小成本越低,假如芯片制程是16納米,產生100萬塊,成本是30美刀;那么制程7納米,生產1000萬塊,生產成本是20美刀。
如果是生產上億塊,成本可以壓低到10美刀,甚至更加低。
按國際通用的低盈利芯片設計公司的定價策略8:20定價法,也就是硬件成本為8的情況下,定價為20。
別覺得這個定價高,其實已經很低了,Intel一般定價策略為8:35,AMD歷史上曾達到過8:50。
今年才爆出來的高通驍龍845,定價是70美刀左右,也就是說高通驍龍845的成本是15美刀左右。
星河半導體之所以可以壓低成本,一方面是因為硅片等原材料是自己生產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工藝不需要使用光刻膠之類的輔材,這些輔材在芯片生產之中,占到了30%左右的成本。
同時因為新工藝的制作速度非常快,這就導致生產時間縮短了,生產時間縮短,意味著單位人工費和電費減少了。
畢竟光刻機之類的,那些激光長時間的使用,單單是電費就夠嗆。
而星河半導體的單位成本是20~30華元,相當于3~4美刀之間。
當然這是沒有計算設備折舊費的,星河半導體搭建一條這樣的生產線,一年可以生產2300萬塊芯片,一共耗費了五千多萬華元,將生產線折舊費平攤下去,相當于每一塊芯片增加兩塊錢成本。
事實上真正昂貴的原子印刻機,星河半導體的人喜歡叫它芯片母機,一臺的造價就要1.2億華元左右。
為了增強星河半導體的實力,單單是原子印刻機,就打造了20臺,整整24億華元就撒出去了。
不過這些如果大規模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下去。
所以星河半導體的流片,一次大概在十萬華元左右,黃豪杰不相信流片幾十上百次,星圖公司還毫無長進。
而接下來,黃豪杰已經和王博思、張汝京等人商量好了,讓星圖公司一邊設計一邊流片改進。
同時要在2018年3月之前,將芯片生產線提升到20條的規模。
另外就是研發封裝和封測設備,因為目前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封測封裝公司是東島日月光公司,加上東島其他封測封裝公司,這一個領域都被他們壟斷著。
不要小看封測封裝,這兩個環節有時候成本會非常大。
封裝是將基片、內核、散熱片堆疊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家日常見到的CPU,封裝成本就是這個過程所需要的資金。
在產量巨大的一般情況下,封裝成本一般占硬件成本的5%-25%左右,不過IBM的有些芯片封裝成本占總成本一半左右,據說最高的曾達到過70%。
測試可以鑒別出每一顆處理器的關鍵特性,比如最高頻率、功耗、發熱量等,并決定處理器的等級,比如將一堆芯片分門別類為:I54460、I54590、I54690、I54690K等,之后Intel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等級,開出不同的售價。
不過,如果芯片產量足夠大的話,測試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黃豪杰并不打算讓別的企業來封測封裝芯片,因為星河半導體可以自己完成,沒有必要讓別人來賺錢。
更何況國內的封裝封測公司不行,難道要漂洋過海送去東島封裝封測?這一來一回的成本又要增加多少?
與其浪費金錢和時間去找別人封裝封測,不如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