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主人!]
電磁彈射研究所。
之前和黃豪杰合作研發電磁彈射器的馬院士也在這里。
不過由于銀河科技的電磁彈射比較特殊,屬于典型的大型實驗,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這個實驗室并沒有設置在汕美,而是設置在汕美外海的菜嶼導附近。
黃豪杰翻看著電磁彈射研究所的實驗日志。
他之所以關心這個,那是因為電磁彈射研究所的研究項目是大型質量投射器,大型質量投射器就是電磁彈射器的進階版本。
質量投射器,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大號電磁炮,把火箭或者太空艙之類打上太空。
看過高達SEED都知道這個東西,這種技術的運載成本大大降低,但也有自己的巨大缺點。
科學家們設想的電磁投射器通常要被建設在高山之下,例如喜馬拉雅山或者乞力馬扎羅山。
聽說我兔的鐵道部曾經設想過一個挖空喜馬拉雅山放置超級電磁彈射軌道的計劃,由于總資金需求高達40000億華元,所以結果你懂的。
之所以將質量投射器放置在高山之下,主要由兩個好處
第一,電磁加速軌道要超級長,而且最終速度最好是垂直向上,或者多一個沿著地球自轉方向的分力。
山脈當然是最好的載體,畢竟建立一個垂直幾千米的軌道是非常考驗技術難度的。
第二,山脈頂端通常已經位于高空空氣稀薄處,可以大大降低摩擦。
質量投射器通常由巨型電磁導軌(也有可能是線圈)、真空管道和供電系統組成。
而這三個無論哪一個都有巨大的工程難度,電磁導軌或線圈最好是由超導體組成,其巨大的超導體需求和相應的低溫要求。
除非他們有銀河科技的常溫超導體技術,不然單單是搞定超低溫超導問題,就可以讓人抓狂。
其次,垂直數公里真空超級管道的工程難度也是存在的,使用一般的科學家設想依靠高山的結構支撐。
不過這個問題對于銀河科技同樣不是問題,因為黃豪杰并不打算依山建立真空管道,而是采用環型飛艇,將一條高強度彈性強磁斥薄膜纜繩,從而形成一條長達60公里的垂直真空管道。
而且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快速制造真空狀態,不用的時候恢復原狀,不需要為了維持真空狀態而頭疼。
而質量投射器最后一點難度,那就是供電問題,這是核心問題。
由于質量投射器需要一瞬間釋放龐大的電能,所以不可能給質量投射器建造功率相同的電站,只能依靠大型電容來儲存電能,這個電容的電能釋放速度、電能容納量、安全性,都是巨大的問題。
同樣銀河科技的雷神改性電池,可以做到超級電容的效果。
這樣一來對于銀河科技而言,質量投射器的三個大問題都不是問題
如果按照黃豪杰的初步設計,質量彈射器的出口將在海拔60公里的位置,而中間層盡管空氣稀薄,但是巨大的摩擦熱量,依舊是需要考慮的。
不過這個問題,是暫時的問題,因為黃豪杰計劃之中的第二階段,就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階段就是在近地軌道100公里處,這里就是航空航天的分界線卡門線,銀河科技計劃在這里建設一個近地軌道空間站,然后使用高強度彈性強磁斥薄膜纜繩和中間層的環型飛艇相連接。
到了卡門線附近,空氣已經稀薄到和外太空差不多,對于飛行器或者太空艙之類影響不大了。
當然,質量投射器還具有著劇烈的加速度——很有可能超過10g,這使得很有可能無法搭載人員。
此外,其可能產生的電磁效應可能會導致其內部的精密電子設備毀壞。
另外,電磁軌道的直徑固定幾乎無法改變,這導致小型的載荷或許可能可以使用架托,但超過直徑的載荷將無法發射。
不過其低廉的價格,仍然讓質量投射器成為了投送原料等載荷的最佳方案。